人死后,头七很重要,心理学和你聊聊头七的意义

本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
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
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多数国人一向忌讳“死”这个字,连谐音也不例外。
死亡就像骄阳一样,让人无法直视,以致于绝大部分人一生花了很大的精力,拒绝接受死亡。
《西藏生死书》中写: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白岩松老师也曾经提到:“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生老病死都是常有的事情,人类这种生物也和大自然其他的生物一样是会老,会死亡的。
虽然说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怕死的,也怕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会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类人在自己的心理上,是会对自己的感情产生分隔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一件会引起人的情绪重大波动的事的时候,这类人的内心会主动地把这件事给屏蔽出去。
对于这些让自己伤心或者说不高兴的事情,做出保护自己的内心反应。
丧失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比如亲人的去世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可能不会。
当我们失去生活中重要的人时,会体验到哀伤的情绪。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是修通创伤所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哀伤者逐步面对亲人离开的事实,放弃对失去的亲人的紧密情感,逐步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果丧失没有处理好,哀伤没有完成,未解决或延长了的悲伤常常让丧失者长时间处于悲痛中,跟现实中的亲人失去联系,而活在与逝去亲人的情感连接中。
哀伤反应的五个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中提出,哀伤包括五个阶段:
1、否认:不相信事情已经发生,不相信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麻木震惊期
通常在亲人离世一周内发生。这个阶段,有些人茫然无措,完全乱了分寸。
有些人除了按部就班地处理丧事,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日常生活继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2、愤怒:为什么这事会发生在我身上?
感觉到想去反击,甚至指责逝者的离去或者迁怒于周围其他人,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亲人离世既成事实,但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无法接受。
3、讨价还价: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例如,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我们的亲人,回到事情发生以前。
4、沮丧: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自我怜悯,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
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和面对亲人永久离去的事实。
此时,一方面需要适应亲人离去后,生活改变带来的暂时混乱,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对亲人离世无能为力的沮丧感。
这个阶段非常痛苦。
5.接受:开始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不再责怪自己,意识到生活还得继续,而后开始为达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
到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追忆逝者,并且开始启动新的生活。
社会上每个人的人生际遇或许不尽相同,惟有失落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经验。失去亲人、临终疾病、失恋、伤残、退休、落榜、离婚、亲人突然罹患严重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等等,都是人生普遍的失落经验。
哀伤是一个人处于遭受失落的痛苦状态。
因为失落涉及被剥夺的情形,非个人愿意舍弃。
因为死亡或其它种类的失落,也常导致哀伤者的二度失落的发生。
有些失落个人可以因应和逐渐恢复,然而有些失落可能令人难以自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等。
哀伤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的问题,但在深度、广度和严重程度上不尽相同。
有的人中年丧夫妻,有的人晚年丧子,这样的一些丧失,异乎寻常。
我们用一般逻辑不好解释。他们经历的痛苦是目前我们人类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完全无法描述的,这种痛苦会倒逼我们去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未来,我们怎样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可以永放光芒的事物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祭奠死者要“做七”的习俗,即从人死后算起,第一个七天要隆重纪念,而后每一个七天头上都要纪念,直到“七七”四十九天。
当然,后面的一百天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在“头七”、“七七”、“百日”这些特殊的时刻缅怀逝去的亲人,寄托对他们的哀思。
这是一种与过去、与逝去的亲人们的一种连接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宣泄心中悲痛情绪的途径,在心理上跟痛苦的过去、跟逝去的亲人告别。
这在特定时刻,具有特殊的抚慰幸存者心灵的治疗功能。
关于“做七”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
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了,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狮子王》用它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将生命的循环、生命的意义、死亡、挫折等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和孩子了解并思考“生命”。
电影没有避谈死亡和失去。
木法沙对生命的理解是循环和平衡。
出生死亡就如太阳一样,会有日出,也会有日落,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向前的。
木法沙告诉辛巴的,人过世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看着后人。
也像辛巴从湖面看到自己,知道父亲就在自己心中一样,他们不会被遗忘,只要你记得、怀念,那些人就永远没有离开,这就是生命的传承和重量。
他会在夜晚看星星时对辛巴说, “过去那些伟大的君王正在星星上俯视我们,记住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一直在指引着你” ;
用现代心理学来说就是:“人类的担心烦恼有94%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当下才是最值得纪念的。
“死亡”教育,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认知,相反,不正常的是我们大人面对“死亡”的态度。
在我们可以的时候,爱我们所爱的人,向他们表达我们的爱意,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度过当下最美好的时光。
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写:“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很多人为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困惑许久,其实问题就在于他搞反了这个关系,他们觉得应该是别人来回答这个问题,给自己一个人生意义的圆满答案。
这个问题是要你自己去回答的,是要你去用自己的一生去回答的。
那么,你究竟想给你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呢?

作者简介:贤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