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阁|王了一:战时的书——瓮牖剩墨之四

如果说梅和鹤是隐士的妻和子,那么,书该是文人的亲挚的女友,抗战以前,靠粉笔吃饭的人虽然清苦,也颇能量入为出,不至于负债;如果负债的话,债主就是旧书铺的老板。这种情形,颇像为了一个女朋友而用了许多大可不必用的钱。另有些人把每月收入的大半用于买书,大太在家里领着三五个小孩过着极艰难的日子,啃窝窝头,穿补钉衣服。这种情形更像有了外遇,但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①了。

  依照文人的酸话,有书胜于有钱,所以藏书多者称为“坐拥百城”②,读书很多者为“学富五车”③。而有些真正有钱的人虽然胸无点墨,也想附庸风雅,大洋楼里面也有书房,书房里至少有一部《四部丛刊》或万有文库,可见一般人对于书总还认为一种点缀品。当年我们在清华园的时候,有朋友来参观,我们且不领他们去欣赏那地板光可鉴人,容得下千人跳舞的健身房,却先领他们去瞻仰那价值十万美金的书库。“满目琳琅”四个字决不是过度形容语。那时节,我们无论是学生,是教员,大家都觉得学校的“百城”就是我们的“百城”,有了这么一个图书馆,我们的五车之富是垂手可致了。


①杜甫《佳人》:“但见新人笑,那见旧人哭?”

  ②《北史·李溢传》:“丈夫拥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

  ③《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到如今,我们是出了象牙之塔!每月的薪水买不到两石米,固然令我们叹气,但是失了我们的“百城”更令我们伤心。非但学校的书搬出来的甚少,连私人的书也没法子带出来。如果女友的譬喻还算确切的话,现在不知有多少人在害着相思病!“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①,未免有情,谁能遣此?回首前尘②,实在是不胜今昔之感。

  固然书籍的缺乏也有好处,我们可以从此专治一经,没有博而寡要的毛病了。但是,大学生正在求博贵于求精的时代,我们怎好叫他们也专治一经?

  照例,在每一门功课的开始,应该开列给学生们一个参考书目;但是,现在如果照当年那样地开列一个参考书目,就只算是向他们夸示你曾经读过这些书,实际上并没有丝毫的益处。倒不如索性凭着你肚子里能记得多少,就传给他们多少。他们对你这个“书橱”自然未必信任,因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博闻强记,对于他所读过的书也不免“时得一二遗八九”③;然而欢迎这种办法者不乏其人,因为考试的范围不会再超出那寥寥几十页的笔记了。专制时代有“朕即天下”④的说法,现在靠粉笔吃饭的人可以说“朕即学问”。我们应该因此自负呢,还是清夜扪心,不免汗流浃背呢?


①见李商隐《无题》诗。这里指想读书而无书。

  ②佛教称色、香、声、味、触、法为六尘。当前境界为六尘所成,所以叫前尘。这里指往事。

  ③苏轼《石鼓歌》:“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这里是说对读过的书总不免有些遗忘。

现在后方的书籍实在少得可惊。西书固然买不着,中文书籍可读的也缺乏得很。新书固然不多,木版的线装书却更难找。譬如要买一部《十三经注疏》,就要看你的命运!近来更有令人伤心的现象,连好些的中英文字典都缺货了。书店里陈列着的都是一些《大纲》、《一月通》、《大学试题》和许多《八股》。从前贫士们买不起书籍,还可以在书摊上“揩油”,一目十行,也就踌躇满志,现在呢?书摊上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揩油”的价值,然而贫士们积习难除,每逢经过书店的时候,也还是忍不住走进去翻翻,这正是所谓过屠门而大嚼①虽不得肉,贵且快意罢了。

  书摊上摆的都是小册子,一方面适合读者的购买力,一方面又是配合战事一般人的功利思想。大家觉得,在这抗战时期,咱们所读的书必须与抗战有关;和抗战没有直接关系的书自然应该束诸高阁②。大家又觉得,抗战时期读书要讲效率,要在短期内,上之做到安邦定国的地步,下之亦能为社会服务,间接有功于国家。古人把书籍称为“书田”“经舍”之类是拿耕种来比读书,必须“三时不害”③,然后可望五谷丰登。现代的人把书籍称为“精神食粮”,是不肯耐烦耕种,只希望书籍能像面包一般地,吃下去即刻可以充饥。今天念了一本《经济学讲话》,明天就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今天念了一本《怎样研究文学》,明天就成为一个文学家;今天念了一本《新诗作法》,明天就成为一个诗人。平时如此,战时尤其如此。“食粮”!“食粮”!世上多少自欺欺人的事假借你的名义而行;现在大家嚷着精神食粮缺乏,自然是事实,然而像现在这种小册子再加上十倍,恐怕也是救不了真正读书人的饥渴。


①见曹植《与吴季重书》。这里指想得到书而买不起,只好进书店翻翻,聊以自慰。

  ②意思是把它放在一边不用。语见《晋书·庾翼传》。

  同时,书籍的印刷也呈现空前的奇观。墨痕尚湿,漫漶①过于孔宙之碑②;纸色犹新,断烂犹如汲冢之简③。这还可说是为暂时物力所限,无可奈何;然而人力似乎也和物力相配而行。出版家好像是说:恶劣的纸墨如果配上优秀的手民④和校对员,好像骏马驮粪,委屈了良材,又像梅兰芳穿上了天桥旧戏衣,唱破了嗓子也是白费力气!倒不如索性马虎到底,反正有“国难”二字可以借口的。这一来,作者和读者们可就苦了。在作者方面,虽则推敲曾费九思⑤;在手民方面,却是虚虎不烦三写⑥!至于英文的排印,就更令人啼笑皆非。非但字典里没有这个词,而且根本没有这种拼法!呕尽了心血写成了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在这年头儿能够发表或出版,总算万幸,所以看见了自己的文章印出来没有不快活的。但是,看见了排错一个字,就比被人克扣了一半的稿费还更伤心;若看见排错了十个字,甚至于后悔不该发表或出版。


①指字迹不清。苏轼有“图书已漫漶”的诗句。

  ②汉朝泰山都尉孔宙的墓碑,存曲阜孔庙,字已多不清。孔宙,孔融之父。

  ③晋朝汲郡古墓中出土的先秦古简。

  ④指排字工人。

  ⑤指反复地多方面的考虑。《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

  ⑥《抱朴子·遇览》:“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指字形相近的字,经过多次传抄,容易写错。

  要求更正吗?非但自己不胜其烦,而且编者也未必同情于你这种敝帚自珍的心理。说到读者方面,感想又不相同。偶然有人趁此机会攻击作者,硬说手民之误是作者自己的错误,不通;然而就一般情形而论,都没有这种落井下石①的心理,不过大家感觉得不痛快,因为须得像猜诗谜一般地,费尽心思去揣测原稿写的是什么字。总之,喜欢完善自是人情之常;非但作者和读者们,连编者也何尝愿意看见自己所编的刊物满纸都是误排的字呢?在以前,被人看重的刊物往往经过三次的校对;现在戎马倥偬之际,找得着一个印刷所肯承印已经是不容易了,谁敢再提出校对三次的要求?这样说来,校对的不周到仍旧是受了战事的影响。

  这个时代是文人最痛苦的时代。别人只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②,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大的悲哀,就是求知欲不得满足。伴着求知欲的还有对于书籍的一种美感,例如古色斑斓的宋版书和装玻瑰丽的善本书等,都像古代器皿一般地值得把玩,名人字画一般地值得欣赏。所以藏书是种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娱乐。现在因为书籍缺乏,我们的需要不能满足;印刷恶劣,我们③指不伤害农时。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的娱乐更无从获得。我们在物质的享受上虽是“竹篱茅舍自甘心”③,然而在精神的安慰上却不免常做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④的美梦。我们深信这美梦终有成为事实的一日,不过现在我们只好暂时忍耐罢了。

1942年《中央周刊》


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

  ②见《孟子·告子下》。

  ③宋,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④清朝赵之谦做梦进入鹤山,仰见一千七百二十九鹤,惊醒,因此把他辑刊的丛书命名为《仰视千六百二十九鹤丛书》。

(0)

相关推荐

  • 买书杂谈

    文-马出门 我钱多时,必会步行至书店淘书.我买书有三大原则:一是只买喜欢的类型,比如文学方面,艺术或者古代名著的:二是对我写作有帮助的书籍:三是价钱合理的,只要符合这其中一项要求,我是会舍得少吃几顿饭 ...

  • 99本必读书籍--精神食粮

    99本必读书籍--精神食粮

  • 秋日淘书小记(1)|杜宇

            立秋后的废都,突然间天凉了起来,有种秋风送爽的感觉了,但秋雨也多了起来,昨日,好不容易放晴了一下,顿觉得蓝天白云煞是可爱.         下午5点,开完会骑车赴旧书摊一游,生意不好, ...

  • 什么叫精神食粮?

    "精神食粮"就是大家常看的书籍.我们常说"物质食粮"指的是类似于面包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而"精神食粮"指的是书籍给予精神的食粮,这些食粮会使 ...

  • 胡子随拍|85《旧书摊》

    记得在读书的时候,在校门口有一个三轮车推着的旧书摊,应该是趁着我们学生下课了才赶到这个的,当然,每次我都会不例外要翻翻有没有喜欢的书,有一次发现一本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记>当然毫不犹豫的 ...

  • 舞墨

    舞墨(一) 从灵魂深处渗出芳香 飘来于纸上 如舞如述 几人刊刊读 怀今博古愿来数 今生可度 飞与稻花香 岁月天天尝 几多心事谁人赏 何曾秋雨忙 不比佳人面 轻歌舞霓裳 几朵愁云稍解 何惜放心上 贵来几 ...

  • 琅玕阁|谢兴尧:买书谈

    北京旧书业卖碑帖.售字画者,通名之曰"吃软片".碑帖与字画之毛病尤大,挖补摩仿,几天真鼎,故世称碑帖为"黑老虎",言其吃人也.虽同属软片,平心论之,仅旧书尚有真 ...

  • 琅玕阁|孙犁:我的读书生活

    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 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 ...

  • 琅玕阁|郑振铎:一部唐人小说集

    这一集所选的短篇小说,都是唐代人所作的.有的相传为唐代人所作的作品,如托名为韩偓作的开山记,迷楼记,而实乃北宋人所作之类,俱不选入本集. 唐人小说,在文艺上的价值很高,有几篇如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之类 ...

  • 琅玕阁|岑桑:焚书记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余荫",我只继承了他的一窝书.不过,这也是够我受用的了.我很早就发觉,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不必太多的,很容易便可以满足:而精神上.心灵上的需要却很多很多,仿佛无穷 ...

  • 琅玕阁|袁行霈:书斋乐事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陆游的两句诗,题曰<书室>.陆游书室的闲雅气氛,我神往已非一日了. 我的书室虽然不俗,但于闲雅二字还是不够的.一来,我的书太乱. ...

  • 琅玕阁|林希:买书

    书市,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售书方式,但旧日的书市绝非今日的书市,今日的书市越办越大,大到占地数千亩,云集全国出版社数百家,各类出版物数万种,引来天南海北购买人以十万.百万计,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逛书 ...

  • 琅玕阁|叶灵凤:书斋趣味

    在时常放在手边的几册爱读的西洋文学书籍中,我最爱英国薄命文人乔治·季辛的晚年著作<越氏私记>.因为不仅文字的气氛舒徐,能使你百读不厌,而且更给为衣食庸碌了半生的文人幻出了一个可羡的晚景.此 ...

  • 琅玕阁|唐弢:线装诗集

    "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大家热烘烘地反封建.反复古,的确出现过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有人一股劲主张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去,当时许多青年看到线装书就头痛.192 ...

  • 琅玕阁|姜德明:迷人的厂甸

    过去北京人春节逛厂甸,主要是为了买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如布老虎.纸糊的风车之类,再有便是各种地方风味的小吃,如切糕.驴打滚等等.对于读书人来说,主要是逛旧书摊,或者也买一点小古董.当年鲁迅先生即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