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357 | 文化之旅88:石鼓山上车大炮【王万然陈辚王晓忠吕珠满谷宁罗素丽林小冰】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家们在石鼓山探险。
汕尾日报记者 孙彦修 摄
石鼓·炮台·石狮头
●王万然
战鼓雷鸣,潮水般汹涌而至。只见旌旗蔽日,千军万马呼啸而出。一个戎装的女子,雄视前方,两只纤手紧握鼓槌,猛力擂打战鼓,黑色的长发和红色的战袍被劲风吹得飘飞起来——听到陈辚说文化之旅已联系去红海湾石鼓山后,笔者耳边响起了潮州大锣鼓,仿佛看到梁红玉飒爽的英姿。
陈辚又说是“石鼓十八巷”,笔者脑海顿时又浮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墙壁斑驳,街巷交错,像陆丰石寨一样,像陆河墩子寨一样,像丰顺种玊上围一样。但是,笔者没听说过红海湾东洲街道还有这样的古村落。
带着疑惑,驱车从汕遮公路到了东洲路段,左拐有一条村道,路口竖着一块大招牌,上书“石鼓人民欢迎您”,没错,石鼓应该是一个村庄。穿行在低矮的民房间,既没有见到古老的建筑,也没有见到高楼大厦。快要穿过村子的时候,左前方出现一个小山头,山头巨石密布,绿树掩映,目的地一定就是这座山,同车有人问,石鼓是指这山像鼓,还是山上有石头像鼓。山是石山,但石头不是整块的,而是裂开了,很难说像鼓,而山上是否有像鼓的石头,也很难说。
说起了石鼓,笔者想起多年前去过的红海湾石鼓山,一定是这里。2013年夏天,和几个文友到红海湾,先爬石鼓山,饭后到遮浪踏浪,有诗为证:“浪啸风呼石鼓鸣,童心玩耍海天青。踏沙赤足无牵挂,洗却俗尘一身轻。”归途公路两侧渔火闪烁,诗曰:“夜风轻拂发丝飘,踏浪高歌戏海潮。多少柔情追逝水,不眠渔火钓春宵。”
思索间,车已到山下。山下有小庙一座,旁边并列两个袖珍神庙,笔者以为两个袖珍神庙是福德老爷或土地公,走近一看,一个对联写着:“松公公千载茂;榕婆婆万年春。”另一个是“石壮凤山秀气;神庇四海黎明。”原来是拜石头和榕树的。海陆丰人很迷信,小庙遍地,什么大石头啊,老榕树啊,都有人拜。海陆丰话榕树叫“成树”,松树也叫“成树”,所以出现“松公公、榕婆婆”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小庙叫“天太后宫”。“天太后”一定不是观音娘娘,很有可能是妈祖。沿海渔民农民喜欢拜妈祖,妈祖庙一般叫妈祖宫,简称妈宫,有的叫天后宫,但没有人叫太后宫,第一次看到“天太后宫”,不知供奉的是哪方神圣。
上山有一条石阶,中间铺着鹅卵石,长满青苔。进了巨石自然形成的石门,前面有台阶可以下去,像一个会客厅,巨石横卧当屋顶,左边是几人高的石头石缝,上头有一块不小的圆形石头夹在两块巨石中间。不知道先往哪去,反正有台阶就上,有泥路就走。石洞的地上没有杂草,说明来玩的人很多。穿来钻去,后面可以见到海滩,望到红海湾电厂。真是感叹天工造化,制造出如此独特的风光。山头不大,石块都是没有棱角的,好像放大了几百倍的鹅卵石,不像在陆地裂开的样子。估计千万年前这是一座海底石山,在海底就开裂,横七竖八重叠在一起,后来浮上水面,变成一座孤岛,地面长满树木,才有今天的情形。十八巷应该是指石山中的十八条狭路,也有人说是“石鼓十八洞”。说十八洞相对准确,说十八巷却很形象,因为这是村民专门修建的台阶。从台阶的颜色看,估计是“文革”期间大修水利的时候大队修建的,石条、鹅卵石当地取材,工钱不用付,记工分就行。如果现在来修建,就必须花好多钱。
离开了石鼓山,说要去看炮台。不会是遮浪炮台吧?上次红海湾之旅我们去过了。车没往遮浪方向,而是拐进了红海湾电厂附近的连岛公路,到了风车岛。带队的说,炮台已经没了,剩下废墟。走到海边,是一个平台,一个高大的风车在慢悠悠地转。平台下面是清澈的海水,无风也无浪;对海是湖内,吃海鲜的地方;接着往东是海丰大湖、陆丰乌坎,再往东几座黑灰灰的高山,来自陆丰东海的吴志跃说是虎尾山。虎尾山再往东一片灰蒙蒙的,金厢、碣石都看不到。我们正在寻找废墟的时候,“带路党”说上面就是炮台。在风车后面,是小山头,树木已被烧成黑炭。沿斜坡上去,终于看到坍塌的围墙,已经是一塌涂地,看不到雄伟的建筑和铁炮。沈洛羊查了资料说,该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炮台西北面临海处直径6米的半圆形中,分东、西、北方向设三面炮位。各炮位长2米、宽1米、高0.5米。炮位之南紧连兵营通道,宽4米,东西两侧为营房。由北到南,左右两边各9间,进深各4米,每间各有小门,宽0.7米,所有墙体均为灰沙夯筑,现残墙高4米,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站在这里,遥想当年碣石卫辖下的各地炮台,以及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炮台,都建在海岸高处,貌似风光,其实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当年的大炮射程两三百米,只要敌舰不靠近,你根本打不到,敌军往往是从其他低矮的地方登陆的。
问此处叫什么名,答:石狮头。如从海上看,这炮台的地方应该像狮子头。雄狮虎视海疆,即使大炮射程不远,其威武也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暮春石鼓山
●陈辚
在汕尾地区,因“石”取名的地方不少。据我所知,碣石因“地处海隅边陲,遍山皆石,延绵海中,且巨石多因圆形”而称;我出生的村子桂林因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陈谠在村子西北石头勒书“桂林”而得名。红海湾东洲街道石鼓村也因该村有座山,山上有一块形状似鼓、敲打声响如鼓的石头而得名。
因石而取名的石鼓山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山峰,位于风光秀丽的白沙湖畔。山虽不高,但山石奇异,峥嵘险峭,磊叠形成“十八巷道”之奇特景观;山上草木丛生,登山虽有险象环生之虑,然可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惬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4月1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汕尾日报社、市作家协会和汕尾恒大传媒公司联合举办 “汕尾文化之旅”走进红海湾,圆了我到石鼓山探幽寻胜的心愿。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红海湾,入眼可见一派翠绿,一湾碧水,让心情轻盈地融化在青山绿水之中。当天,我们在黄贤贵和蔡金光两位当地老师的引领下来到石鼓山。拾阶而上,参观山腰处的石鼓山天太后妈祖庙,庙宇不大,但建造精致,雕梁画栋,绣筵花绕,香火旺盛。祖庙右侧有一条上山石阶,苔藓印阶,夹道绿树掩映,横柯上蔽,好鸟相鸣。约行7,8分钟便抵达山顶,站在树荫下石头上,“荡胸生层云”,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沁人心脾。“一览众山小”,山下水村山郭,一片平湖一片田野,尽情释放着勃勃的生机,透露着春天的气息,仿佛置身于“四面风光皆画意,山色湖景尽诗情”的画境之中,不禁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赞叹。俯视白沙湖,但见湖上碧波荡漾,鸥鸟飞翔,渔船游弋;山上层林尽染,石头遍布,别有天地,垒叠成十八个洞洞相连的天然石洞。沿着狭窄像羊肠的石阶小径进入石洞,巷道幽深狭长,潮湿凉爽,在昼犹昏,犹有森严壁垒之感。一转身一掉头,都能遇见一条或狭窄、或昏暗、或明亮、或宽敞,或险峻的巷道,移步换形,不禁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此时,石壁沉默如光阴,我沉醉于一种恬静氛围之中,与石相依,让心灵静静地享受从石缝落下的阳光缕缕明亮和温煦。
从石鼓山巅抵达山下白沙湖畔,因大家都是初次到来,只寻得一条陡峭斜坡,沿途荆棘绕道,险象环生。白沙湖如一幅美丽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现,湖光山色,十分娇媚美好。湖边草木葳蕤,白的、黄的、红的一束束一簇簇的各种野花恣意绽放,争奇斗妍,灿烂迷人;湖面开阔静美,海鸥盘翔,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微波泛闪着光彩;半弧形的沙滩蜿蜒连绵,银白细柔,礁石星罗棋布,或站或卧,形状各异,灵气可爱。湖水涌向它们,溅起无数的雪花。我们看见几位妇女在浅水处捕捞海蟹苗。据说她们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获。一位女作家赞道:“白沙湖真是一个聚宝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确实,有“万顷碧浪可耕田,百里海湾尽良港”之美称的白沙湖,资源丰富,盛产品质优良的各类鱼虾蟹和200多种贝壳类,肥美爽口。
在春日映射的沙滩上,我们或赤足漫步,或欢快奔走,尽情观赏着眼前醉人的风景,拍照留念,流连忘返。那拂过脸颊的湖风轻柔清凉,引人入胜,让我顿生愉悦之感,也让心神浮游起来,不觉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诗句来,而我只想信马由缰,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只让记忆里珍藏着:在充满激情的四月,我曾登上红海湾的石鼓山,观赏着白沙湖……
石鼓山的安宁
●王晓忠
横着竖着,条条迷径
不需要牵挂,不需要宽恕
该悲伤就悲伤,该欢喜就欢喜
一座山的历史,被岁月的尘埃覆盖
偶尔掠过的陈年旧迹,隐现
无奈的纷争与喧嚣
真的不愿云遮雾绕
岁月钩沉,天涯路远
一片石对着另一片石,有沉重
有眺望,一条巷道拐走另一条巷道
一些想法重新聚集
肝胆相照的担当
用沧桑之词,擦洗
俗世的阴暗
无法抵达,清澈与辽阔
不回头,也不带走任何的
哀伤,只要春天还在
理想还在,平静的日子
注定要掀起一泓波澜
比风敏锐,比海宽广
探访石狮头炮台
●吕珠满
施公寮半岛,硬从南面延伸插进大海,仿佛巨人将强壮的臂膀探进烟波浩瀚之中。所谓的半岛,乃只有一面与大陆相连,而另外三面均临水的陆地。施公寮半岛亦如是。行驶在坑洼的泥土路上,我们乘坐的小车,恍如七只小舟,首尾相续,在波峰浪谷里颠簸着,朝着半岛隆起的山墩挺进……
刚开始,我们只知道要去探访炮台山,至于炮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没有炮台的残垣存在?都是一头雾水。事后,翻阅1987年出版的《海丰文物志》,发现了如此的记载:在红海湾遮浪镇施公寮半岛的田下山上,有一座石狮头炮台,东面距离施公寮村两公里,西南距离西湖村半公里,北临碣石湾。石狮头炮台的东、西、北三个方向都面临着碧海蓝天,分别设置有炮位……
从东面爬上一座并不陡峭的山岗,此乃田下山也。我们发现炮台残留着断墙破壁,狼藉满地,或躺倒在灌木丛里,或藏匿在荒草里,一切都湮灭在岁月的风尘里。我们亲眼目睹到山火肆虐后的灌木杂树,好像泼过浓墨,弥眼一片灰黑,不由得让人们揪心,不由得让人们想起炮台破碎风飘絮。双脚踩着炮台的废墟,我们俯看田下山周遭的环境,石狮头炮台的东面是陡坡,西面是悬崖,北面更是绝壁,滔滔不息的波浪,怒吼着,手抓脚踢着……
曾几何时,南海物丰,海丰地处粤东海防要冲。古代历朝官军,均在沿海设立炮台,派兵防守,防范倭寇海匪侵扰。施公寮半岛田下山上的石狮头炮台,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在特别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凌万顷之碧波,纵一叶之小舟。我们可以想象:石狮头炮台上那些居高临下的炮口,时刻瞄准着胆敢侵扰的敌人。倘若倭寇的船只入侵靠近,黑黝黝的炮口就立刻喷射出仇恨的火焰,硝烟弥漫,在轰隆隆的巨响中,将来犯之敌葬身在火海之中。石狮头炮台,是否见证过多少刀光剑影的日子,演绎过一幕幕保家卫国的惊人壮举?伫立在石狮头炮台的废墟上,我们举目远眺,蓝天碧海,浩浩渺渺,一望无际:从汕尾港延伸至海丰大湖、到陆丰的金厢海滩、皆在浩淼烟波里隐约现出大体的轮廓。如果人们想要寻找一个地方来俯瞰汕尾的全貌,这里肯定是理想的选择。如果撩开历史的烟雾,人们就能够知晓: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海丰开始建县。随着朝代更迭,区域版图随着发生了变化,陆丰另立门户,城区分割出去。千年古郡的海丰,迄今已有1600余年,才逐渐演变成为汕尾市行政区域的版图。
倏忽,天空中送来一抹阴翳,我们乍以为是飘浮的乌云遮挡住阳光,原来是风车缓慢转动时留下的荫凉。你瞧:一座座偌大的风车,像巨人一样屹立在施公寮半岛上,扇叶昼夜转动,形成规模壮观的风力发电。故此,有人干脆把施公寮半岛叫做风车岛。探访石狮头炮台,无疑是走近了这一段凝固的历史。当我们遐思绵绵时,一阵海风吹拂过来,炮台上仍然残存着好几蓬绿树,随风翩翩起舞,摇曳出勃勃生机。
石鼓山
●谷宁
绕过石鼓村悠远的历史
拾阶而上。断墙,枯藤。青苔幽深
一片窸窣里
树木独自生长岁月的唏嘘
想象风雨逆洗,败土洪流
唯有这风骨,千年铸就
巨石,裂缝。重叠,堆砌。这一刻
仿佛时空重新排列
十八条巷子,十八回穿越
你的出现
是一次偶然的错位
想象高山流水,一路如歌
四月的词,八月的酒,在风里
重逢。南方的天空低下
一朵牵牛花
唱响石鼓山小小的春天
站在石鼓山上(外一首)
●罗素丽
站在石鼓山上
我就成了一名鼓手
一名“默默向上游”的鼓手。敲击的
鼓音,猛烈再猛烈些,敲裂石头
敲出海里的黄金,还能飘洋过海
给迷途的人指明方向
站在石鼓山上
我就成了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就是一句梵语
满山石头就是满山的梵语
梵语构建的世界,干净。空灵。
深远。在明与暗,醒与醉之间
尽情舒展,逆风而生
站在石鼓山上
一方风雨挤身进来
把粗砺的岁月磨平。三帆礁与天太后妈
相濡以“默”,让时光静止,让山花
静静地绽放。抬头或俯首间
一间石室,一缕阳光,一帘绿意
一片碧海,恰好饰满了我的窗台
石狮头古炮台
完成了历史使命
岁月摧毁了你的容颜
风车高过了你的腰身
眼前的海湛蓝无比
一把清明的火
又一次彻底为你祭奠
伫立在施公寮半岛上
·林小冰
盘古的双手
辟开一只琥珀
湛蓝,无边
承担了上接天水的使命
涵养脚底的鱼
还有
耕耘海浪的渔民
船舶从你身上划过
化石的涟漪
被古老的法师
赋予神奇的力量
你的宇宙
藏匿了多少秘密
偶尔低语
丰硕的希望
和盘托出
你是孤独的沉默者
石狮头炮台的残垣
无法企及你的久远
你清澈见心的世界
成为蚌虾鱼蟹
狂欢的天堂
居住城里的智者
踏上海岛
夯筑星辰密布的白色风车
不舍昼夜 随风旋转
输送出一车又一车
光明 温暖
以及
黄金
转自:汕尾日报17.04.23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