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钱的地章看真假?浅谈钱范的进化脉络
古代技术水平有限的时候,钱币的铸造是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工艺,以前有朋友问文瀚乐拍:为什么有些资深的鉴定师,仅凭古钱币的材质和地章就能判断真伪呢?这种时候,也许就与钱范的材质和铸造方式有关了。
影响一枚铜钱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铜料的选择、范坯的制作、雕刻的水平、合范的定位、铸币的打磨等等,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打磨,成熟的工艺和优秀的材质就能铸造出精美的铜钱。
就拿钱范来说,看上去同样是做出模型,然后浇灌熔化的金属就行了,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为了在保证钱币制式和成色统一的前提下,不断提升铸造效率,并降低成本,钱范以及其背后的铸造模式,也在不断向前演化。
最开始是平板钱范的铸造方法。从现有的考古数据来看,平板钱范的铸造历史最为久远,顾名思义,这种铸造方式就是用调和好的黏土材料,来制作钱范的块状外形,当时主要的方式是用刻刀在泥板上刻出钱币的形状和钱文,然后刻出便于浇注的流槽,之后将正反两块钱范合在一起,将熔炼好的金属液注入型腔,等到冷却之后破范取钱,取出成型的钱树以后再细心打磨。
这种铸造钱币的方式很简单直白,考验的是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钱币的精细程度和薄厚,全靠工匠们手工雕刻,相应的缺陷也非常突出,就是制作的耗时非常长,而且一棵钱树就要浪费一个钱范,不但费工费时,铸造效率低下,而且几乎没有两枚铜钱是完全一样的。
后来出现了叠范的铸造工艺。这就不得不说汉武帝的上林三官铸钱了,最初采用的是传统的铸钱工艺,当时就尝试过用叠范的方式来提升五铢钱的铸造效率,可惜当时没有办法解决工艺上的背廓问题。到了王莽时期,创新的将叠铸范母上的钱模,制成一正一反完全对称的方式,由此解决了背廓问题,铸钱效率大为提升。
所谓叠范就是将钱范一层一层的叠层在一起进行铸造,可以理解为是将原本的钱范层层累叠,然后用榫卯相合,让钱范的正背相合,这样下来一次甚至可以相叠50层。这样铸造钱币的方式有效的减少了钱范的制作工序,降低了合范的难度,大大提升了钱币的铸造量。
最后出现了母钱翻砂铸造的技术,究其原因,叠范的制作成本依旧很高,而且好不容易做好的钱范,依旧是一次性用品,取钱树的时候必须要敲碎钱范,太浪费了。
相较之下,母钱翻砂就方便多了,先用木条做成空腔,然后填上细沙土,夯实之后放入制作好的母钱,然后再把相同的木框合在上面,撒入沙土填实,这样就能在沙土上留下钱币的模形,这样制作钱范就不再需要工匠一刀刀的雕刻,而且材料获取更加简便,沙土可以反复使用,再也不用打碎辛苦做出的钱范了。
从古至今,古钱币的铸造过程再不断向前演进,在文瀚乐拍看来,虽然表面看上去古钱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使用钱范铸造的过程中,铸造工艺已经融入到钱币当中,成熟的古钱币鉴定师可以通过钱币看出它背后的铸造工艺,而这种铸造技术是很难去轻易复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