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观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 ICA) 属于一组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病, 其发生率在有关调查中显示, 高达10%~20%左右。脑内型与脑外型是ICA的主要两种类型, 依据分型的不同, 其病灶部位影像学表现与后续治疗方案均有所差异, 因此如何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成为重中之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50例外科手术病理确诊的ICA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 本组病例均由手术病例证实, 符合临床对ICA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受损者、伴有血液性或感染性疾病者、或临床影响学资料不全者;本组病例中男性21例, 女性29例, 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 (56.78±5.22) 岁。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征象

本组50例病例中, 共计病灶61个, 其中脑外型8个, 脑内型53个;脑内型患者中, 入院16例存在头痛表现, 且均出现程度的颅内高压征象, 即呕吐、恶心;13例出现癫痫表现;9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 并主诉视物模糊, 严重者出现偏瘫;6例可见行走不稳, 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症;5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余下4例则不明显征象, 通过体检发现病灶;脑外型病例中以6例视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其次2例存在头痛征象;

2.2 CT与MRI表现

50例病例中病灶多发者3例, 单发者47例;共计病灶61个, 其中脑外型8个, 脑内型53个, 脑内型病例中多见于幕上脑实质, 多见于颞叶与额叶, 发生率为69.81%(37/53) ;在CT诊断中主要为结节状高密度样, 少数存在钙化、边界清, 多数无占位效应表现;MRI信号呈复杂样, 经分型后, 多见于Ⅱ型58.49% (31/53) , 且T1MI与T2MI序列均显现混杂信号, 表现为“桑葚样”改变;T2WI序列病灶周边低信号环同为特征性征象, 发生率为84.91% (45/53) ;脑外型中以中颅窝海绵窦多见, 特点在于T2WI序列信号增高或增强,并伴有占位效应;附图如下 (图1~图4) 。

1 :左颞叶海绵状血管瘤;1aMRI平扫, T1WI轴位, 可见左侧颞叶表现混杂信号肿块 (黑色箭头处) ;1bMRI平扫, T2WI轴位, 病灶出现典型的爆米花样征象, 且周边显现黑环征” (黑色箭头处)

2 :右侧侧脑室近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2aCT平扫轴位, 可见病灶表现类圆形”, 并呈现高密度样, 边界清晰;2bMRI平扫T2WI轴位, 病灶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表现, 且周边低信号、不清晰;2cMRI平扫T1WI轴位, 病灶可见等低信号, 且边缘表现为结节状高信号;2dMRI增强T1WI冠状位, 病灶强化不明显, 且边缘表现轻度条片状强化。

3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aMRI平扫T1WI轴位, 桥脑左侧出现高信号肿块影 (白色箭头处) ;3bMRI平扫T2WI轴位, 显示病灶内出现液平面, 且其上方出现高信号, 下方则为低信号, 病灶周边出现轻度水肿;3cMRI增强T1WI轴位, 病灶强化不明显, 周边出现轻度强化。

4 :右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4aMRI平扫T1WI轴位, 表现低信号肿块影 (箭头处) ;4bMRI平扫T2WI轴位, 病灶明显高信号, 且占位明显;4cMRI增强T1WI冠状位, 病灶获得明显强化, 右侧侧脑室表现受压移位。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