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断崖发现中国汉字,考古专家翻译后热泪盈眶:大汉荣耀找到了

“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 汉·班固

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教授的一次演讲,获得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演讲中他提到了一个观点,如今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看法,可能并不是外国人理解的那样,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正在崛起,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更习惯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复兴”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有至少1800年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从军事、经济还是疆土面积上来看,中国的实力都曾令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虽然现在中国的疆土并不是世界第一大,但唐、元两朝时期,中国的国土都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年前国外的一处断崖曾出现了汉字,翻译之后专家不禁热泪盈眶:终于找到了。

一、异国他乡的铭文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人不仅爱好书法,还喜欢用刻铭文的方式记录事情,所以有些古墓中可能会有墓志铭,一些特殊的器具中也会有铭文出现。

这些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刻在石头或者金银器皿上的铭文会被渐渐磨平,只有极少数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蒙古境内的一处山崖上被发现刻有汉字铭文。铭文可贵,又是在异国被发现,所以这个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开始中国的专家并没有介入对这处山铭的调查,毕竟发现地在蒙古境内,所以最开始展开研究的是蒙古一所大学的几位教授。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蒙古教授还是没能成功解读这篇山铭,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中国的教授发起了邀请。

就这样,内蒙古大学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前往山铭的发现地杭爱山进行实地考察。到了蒙古后专家才见到了真容,原来这处山铭宽1.3米、高约1米,全篇共260余字。

短短三年,专家就已经对其中的220余字进行了释读,随着工作的深入,山铭的来由也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这篇山铭的名字叫《封燕然山铭》,来头非同小可,它不仅由东汉著名文学家班固亲自撰写,还是一篇纪念汉朝将士赫赫战功的功勋铭文,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铭文背后的大汉荣耀

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心生疑惑,既然是汉朝所作的山铭,为何会出现在遥远的蒙古呢?故事还要从汉章帝说起。

大概公元88年,汉章帝突然驾崩,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年幼的汉和帝仅10岁便穿上了龙袍,继承了大统。

念在皇帝年幼,窦太后暂时掌握了大权,而她的弟弟窦宪则趁此机会飞黄腾达,成为了朝中重臣。

仗着自己的姐姐手握大权,窦宪行事越发地嚣张跋扈,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一次窦宪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刺杀了一位朝廷要员,这下窦太后也不能包庇他,因此窦宪被关进了大牢、等候发落。

说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窦宪蹲大狱的时候匈奴举大军进犯中原,朝堂内外忐忑不安。

面对彪悍的匈奴人,将军们都不敢擅自领命出征,这时候窦宪主动请命,要北伐匈奴、将功补过。窦太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便封他为车骑将军,火速领大军迎战匈奴。

在前线,窦宪率领大汉的将士浴血奋战、势如破竹,一路将匈奴人追到了燕然山,大获全胜。

看着眼前的大好山河,窦宪心里豪情万丈,遂请军中的班固在燕然山的崖壁上篆刻铭文,让大汉将士的战功和荣耀随着青山一起永垂千古、万世不灭。

三、苦寻已久,热泪盈眶

窦宪这一战不仅击退了进犯的匈奴大军,更让他们在漠北高原彻底消失,这一战让汉朝江山迎来了至少二十年太平。

正因如此,后来人们都将燕然山一战视为边塞大捷的经典战役,如唐朝诗人李峤曾写道:“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以此鼓励征战的将士们。

其实像《封燕然山铭》这样的记功碑铭曾多次被考古学家发现,但专家们始终没有找到古籍中记载的燕然山上的山铭。

谁也没想到,近两千年后这篇山铭会被蒙古的两位牧民意外发现,专家解读之后不禁热泪盈眶:大汉荣耀终于找到了,一代代人望眼欲穿的《封燕然山铭》终于重现世间。

结语

《封燕然山铭》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圆了众多史学家的心愿,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英勇气魄。

两千年后的今天,这篇山铭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就像一把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带领着每一位中国人领略这个民族千年前的无上荣耀。

就像英国的马丁教授说的那样,中国人曾经铸造过伟大的历史,我们终将会带着这份历史迎来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