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总是胀胀的,调气的同时要注意一点【一点资讯】
经验方1
【组成】北沙参20g,石斛15g,竹茹10g,炒川黄连3g,绿梅花20g,枳壳15g,川朴花20g,杏仁10g,桃仁10g,杭白芍30g,灯心草3g,熟女贞子15g,甘草5g。
【功效】养阴益胃,调畅气机。
【主治】痞满,属胃阴不足,运化不力,气机失调者。症见胃脘胀满不适,食后胀满加重,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徐老认为,胃脘胀满不适,且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大便干结,皆系胃汁受损,燥热内生之象,若仍守辛通苦降之法治之,恐徒伤胃液而致九窍壅塞,痞满之候更甚,故本证痞满之治宜遵叶氏养胃阴之法。叶氏《临证指南医案》载:“脾喜干燥,胃喜柔润,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脾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论甚是精辟。故处以沙参、石斛、白芍、熟女贞子诸甘寒凉润之品以益胃生津、清热润燥;桃仁、杏仁辛润苦降、润腑通窍以和中;竹茹、川黄连清泻肝火;更以枳壳、绿梅花、川朴花行气开痞。全方凉润以养胃,辛润以通降,芳香行气以开痞,诸法并投,可获良效。
【验案】王某,女,67岁,2010年7月6日初诊。
患者时有胃脘胀满不适,食后胀满加重。唇红燥裂,晨起口干苦,喜饮,纳食尚可,大便较干,日2~3次,夜寐安。2010年6月18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Hp(-)。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此乃胃阴不足、运化不力、气机失调之征,予养阴益胃、调节气机为治。
处方:北沙参20g,石斛15g,竹茹10g,炒川黄连3g,绿梅花20g,枳壳15g,川朴花20g,杏仁10g,桃仁10g,杭白芍30g,灯心草3g,熟女贞子15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药毕,胀满稍定,口干喜饮减轻,大便较前通畅;舌红、苔薄,脉弦数,遂依前法续进。处方:北沙参20g,石斛15g,竹茹10g,炒川黄连3g,熟女贞子15g,绿梅花20g,川朴花10g,枳壳12g,芦荟2g,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经诊2次,胃脘胀满、口干喜饮等症大减,二便通畅。嘱其原方再进,以巩固疗效,并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经验方2
【组成】姜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川厚朴10g,酸枣仁25g,绿梅花20g,杭白芍30g,炒川黄连3g,石斛15g,谷芽25g。
【功效】利胆和胃,调畅气机。
【主治】痞满,属胃胆不和,升降失司,气机不调者。症见胃脘胀满不适,食后胀满加重,不易消化,晨起口干苦,喜饮;舌质暗、苔腻微黄,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徐老认为,本病以虚实互见为多,所以消补兼施当为常用。
【验案】李某,女,54岁,2010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胃脘胀满不适,食后加重,空腹时亦感不适,晨起口干苦,喜饮,下午有烧心感,纳食尚可,食后不易消化,二便调,夜寐欠佳,多梦,月事已绝。自2004年开始,因胆总管结石曾行3次手术,今行CT检查未见结石病灶。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舌质暗淡、苔腻微黄,脉弦。考之此系胃胆不和、升降失司、气机不调之象,拟予利胆和胃、调畅气机为治。
处方:姜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川厚朴10g,酸枣仁25g,绿梅花20g,杭白芍30g,炒川黄连3g,石斛15g,谷芽2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药,诸症悉减,胃脘胀满明显减轻,饮食增进,二便调,睡眠亦有所改善。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缓。效不更方,守前方加减继服,嘱其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处方:姜竹茹10g,枳壳12g,陈皮10g,姜半夏12g,川厚朴10g,酸枣仁25g,绿梅花20g,合欢皮20g,炒川黄连3g,石斛15g,谷芽25g。15剂。
上述验案中患者虽见有胃脘胀满不适、食后不易消化等脾胃虚弱、气行不畅之征,然其晨起口中干苦、时有烧心、脉来弦数,显是郁热伤阴之象,若徒予辛开苦降之法,恐伤津耗液,疗效不佳,遂仿叶氏治痞之例,于黄连温胆汤辛开苦降之中佐以白芍、石斛等甘酸养阴之品,以助其阴、补其偏,药后诸症显减。故临床用药须灵机应变,若泥于成法,则无病可医。
国医大师经验丛书
国医大师们勤求博采,传承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制了许多卓有疗效的经验方。想了解更多国医大师特效经验方和典型病例,推荐这本国医大师经验合集——
《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
本书是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脾胃肝胆疾病临床经验方的集成之作,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医大师们在治疗脾胃肝胆病证方面独具匠心的临证思辨方法和遣方用药特色,体现了国医大师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本书系首次全面系统收集整理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脾胃肝胆病证的临床经验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学爱好者参考读物和学习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