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能读懂“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技法分析
疏密变化,是经典中常用的变化手法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书,对于疏密变化的运用,要更强烈、更明了些,除了对字中部空间的明显强调以外,局部细节也有明显的用心。下面从作品中挑选一些字例,来体现颜真卿对于疏密变化的处理的智慧。
理论分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
当时其兄杲卿在常山作太守
坚决反抗安史叛军
后来被叛军包围
杲卿在孤城与敌人奋战六天
最后终因弹尽粮绝
在常山被攻陷
敌人威通呆卿投降
杲卿宁死不屈
便发生了下面这段故事
安禄山大摆宴席,群贼相陪,接待颜杲卿,企图软化他。颜杲卿不为所动,既不吃也不喝。
安禄山说:“你原是个参军,是我任你为常山太守,又赠袍于你,为何反我?”颜杲卿问道:“你原是个牧羊儿,是圣上有恩于你,你为何叛国?!”安禄山说:“我是奉旨征讨杨国忠。”颜杲卿又问:“你自立燕国,自封帝也是奉旨吗?”
安禄山被问的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拍案大叫:“你降不降?!”颜杲卿也拍案大喝:“死不降贼!”安禄山又以高官相诱说:“你若降我,立封为相;若不降,立即斩首。”颜杲卿回答:“大唐命官,岂能和叛贼为伍?”安禄山恶狠狠的问:“你不怕死?”颜杲卿坦然回答:“我为国而死,名垂千古,你叛国作乱,遗臭万年。”
安禄山大怒,命人把颜杲卿绑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坚定回答:“死不降贼。”安禄山一声大叫“砍!”刽子手一刀砍在颜杲卿胳膊上,顿时鲜血淋漓。又问:“降不降?”回答仍是:“死不降贼!”又砍一刀,又问一句:“降不降?”颜杲卿挺胸昂首,大声历数安禄山勾结羯兵,叛国作乱,分裂社稷,涂炭百姓的罪行。
安禄山被骂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疯狂的令刽子手割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安禄山又问:“降不降?”颜杲卿用尽力气,一口鲜血喷在安禄山脸上,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侄子以及同伴袁履谦,都被截去手脚。叛将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他们便含血喷他的脸,结果“因加之脔”。查“脔”这个字,意为小块的肉,酷刑极为残忍!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
颜真卿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
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
只找到了他的幼子季明的尸骨
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骨灰
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
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书信
机敏勇敢,英姿勃勃
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泪纵横
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
又感于家族的覆灭
因而撰文作祭
挥笔写成《祭侄稿》
歪扭涂改,何以胜任“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特色盘点
相信不知道其中奥妙的看官
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
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
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
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
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
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
那便是用情至深了
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
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
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
全文共234字中
就有30余个涂抹过
而涂涂画画的原因
就是作书之时
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
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