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联话(50) 鲁晓川 《红楼梦诗联探骊》序

【作者简介】鲁晓川,1977 年生于长沙,男,汉族。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湖南第一师 范学院对联研究基地负责人,《对联学刊》主编,湖南湘江书画院副院长,“湖湘楹联七子”之一。2009 年获得首届全国楹联教学大赛一等奖。参与主持编纂《湖湘文库·湖南楹联》、《湖南对联大典》等著作。曾担任 CCTV-3、湖南卫视、安徽经视等媒体对联节目的主讲嘉宾。“中国百诗 百联大赛”楹联组终审评委。所撰书的对联在岳麓山、湖南科技馆、四川叙永春秋祠等地镌刻悬挂。

《红楼梦诗联探骊》序

鲁晓川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我觉得用这句名言来形容此时的一位老先生是最恰切不过的。一年以前,我到益阳进行楹联调研,有幸结识了一位在全国诗联界享誉数十余年的老专家谭荣萼先生。他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对联研究院研究员、益阳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赫山区楹联学会会长、益阳奎星诗社名誉社长、碧云诗社副社长、湖南省楹联文化传承人。今天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红楼梦诗联探骊》就是谭老先生的最新大著。他在作品中深情地回忆说:1971年我参加工作后,有幸师从在资水南滨大丰村改造的肖艾(平反后为湘大教授)教授,学习古代文学兼研甲骨文字。啃《诗经》、吞《老庄》、钻《红楼梦》、背唐诗宋词……,这为我边工作边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自 1981年1 月起,谭老先生就几乎占领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节目专栏。其《繁情促节,生动感人——学习李白词(菩萨蛮)》、《苦情喷发,诗中有画——王建<水夫谣>赏析》、《酒酣胸胆张,挽弓射天狼——介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英风垂青史,豪情励后人——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等几十篇文学作品欣赏,在当时就具有广泛的影响。还有其他纯属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关爱》、《深情》、《爱民书记》、《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尹国柱和他交给娘家的作业》、《会当击水三千尺》等“万字头”长篇报告文学;散文如《生与死》、《秋天里的春天》、《漫话益阳》;小说如《相亲》、《南辕北辙》《弯弯的小路》等等文稿,亦经常占据全国和省级报刊版面。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是谭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而努力耕耘下所收获的。想想,就从1981年算起,其写作生涯至今也有四十年了。这就足以说明谭老先生具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治学精神。如果不是内心深处怀着对文学的挚爱,谁能如此执着?

也就是这份执着,谭老在早些时候给我寄来了一封信来,除热烈的问候与细心的体贴外,还有一本即将付梓的书稿。他希望我为他的这本书写一个序。咳,我应该怎么说呢?将近八十高龄的老人家,还在编著这么厚厚的一本书,能不让人触动吗?再回头想想,自我怀抱着相见恨晚的倾心结识谭老以来,他就一直对我关爱有加。我对他老人家也一直仰而以为师,慕而以为友。而面对这份热切的关怀和信任,应该是倘有所命,义不容辞才是啊!

但这是一本什么书稿啊!它的书名叫《红楼梦诗联探骊》。而《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有着世界影响的,号称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百科全书的伟大著作,自成书二百多年来,就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我作为一个略近文墨的后辈,也曾经痴迷过,甚至也萌发过当个红学家的梦想。但如今要我为之写点什么,我却是既兴奋又惴惴不安。兴奋,是因为我又有机会认真地触摸着曾经的最爱;惴惴不安呢,是真切地感到这是给我出了一道似乎难以解答的难题,甚感纠结。谭老的殷殷嘱托包含着深深信任,我怎能推辞。但如果硬着头皮马马虎虎乱凑一篇序言,放在谭老眼前,放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面前,真担心自己学识浅陋,有负厚望。就算是抛砖引玉,也难以将这个“砖”恰如其分的抛出来。

凝神良久,《红楼梦诗联探骊》中的“诗联”两字,尤其是那个“联”字,似乎让我找回了一点信心。因为近二十年来,我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对联方面。而《红楼梦》中的对联及其联论思想,一直是我想去探个究竟的。反复研读书稿后,我觉得谭老的这部新著不但给我个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谭老把研究对象聚焦于诗联,不但是瞄准了探索《红楼梦》堂奥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明显地有着一举两得的好处。

首先是,有助于掌握打开红学之门的钥匙。谭老自1971年起从师学习古典文学,钻研红楼梦诗联,并学有所成。自我编辑成书。大家想一想,如此刻苦不懈,不是想圆红学家这个梦吗?可见这个梦,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了。这是就作者方面说的。而作为阅读者,如果能用心研读谭老新著掌握开门之锁钥,则事半功倍。一定能对《红楼梦》诗联获得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的理解,享受到更加充分的审美乐趣。

其次是,选择《红楼梦》所有诗词联赋作为主攻方向,我认为,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优秀的韵文作品,而且也是探寻这部伟大作品灵魂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知道,一般的优秀诗歌都是作者幽微的情意的曲折表达,而《红楼梦》在幽微方面可以说于斯为盛。正如谭老所言: “红楼梦之诗联,比文章难读,其原因是用典繁多,语言含蓄,更有些则是因作者环境所逼而故意将诗意隐瞒,难以捉摸。致使现今之读者甚至是较为高级的读书人都不知所云。”是的,由于《红楼梦》的作者当时处于形格势禁的位置,其诗联语言曲折,谐音隐义。如果能通过释注典故,绕过曲折,无疑将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接近作者幽微的内心,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主旨。而释注典故,解说经典,说的容易做的难。因为前人注释,大多零零散散,文白夹杂。并且因为评注者多数不懂诗联创作,仅限于就字解字,失之浅陋;有的大谈文论,失之空泛。而谭老既是全国诗联创作大家,又是久负盛名的诗联评论家,允执其中,切实而灵妙。谭老将自己多年以来精心编著的《红楼梦诗词释评》与《红楼梦对联点评》合二为一,真是善莫大焉!嫌其繁者,读者尽可只将原文与谭老的翻译对照阅读,就能领略大概。欲其详者,《红楼梦》中所有韵文俱已收入,且都有切中肯綮的解释评点。读者精读细品,自可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会心的读者一定能从这些深度的解读中,更加真切地领略到《红楼梦》里宝、黛、钗等等鲜活生命的独特个性与非凡才情。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作者曹雪芹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的大悲悯和大自在。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谭老之所以将两部《释评》合为一部,是因为其文在湖湘楹联、湖南红网、世界汉诗、新浪博客等网络平台陆续发表后,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尤其是从事高中教育的老师们,更是热切地希望将这些珍贵而零散的释评,能够合为一书,以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这部著作不同于一般的《红楼梦》诗联编著。它有着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心血锤炼,有着互联网如海似潮的评判检验。所以,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我特别有信心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那么具体说来,这部大作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兹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是语言通俗,深入浅出。谭老一改以往文白交杂的解释和评论。采取三步曲的办法,对每一首诗都口语化地进行浅显的解释,扼要的点评和简练的文白对译。并重点指出相关词语的暗示和寓意。例如,第1 回第 6 页,《七绝·无题》这首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对此,先是释疑,点出“花”和“雪”的双关意义。菱花即指菱花镜,暗指甄英莲(即香菱)。雪指薛(和雪同音)蟠。全句暗示甄英莲将落入薛蟠魔掌,饱受摧残。如此轻轻一点,那些古诗词修养较高的人一看就明白。其次,是将全诗译成口语化的押韵新诗。使不谙格律者一看便知大意的同时,享受韵文美感。最后才是评论。即评析甄英莲及其父甄士隐的悲惨结局,揭示全诗的中心主题。这样,一副作品,通过注、译、评三个环节,其意义、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显示了出来,使不同层次的读者接触以后都能有所收获。

 二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如《红楼梦》第53回,展示了贾氏宗祠大门的一副对联: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对此,谭老明确指出“关于此联窃以为上下联宜调转过来,方不失作者风范”。他接着分析:“第一,该联应属曹雪芹手笔,很有可能是传抄出现了失误。第二,不调转不符合清代大家上仄下平的对联规范。第三,调转过来从逻辑上看意思更明确。即上联的意思是仰赖先祖贯天之功,才得以代代祭祀(香火)永远鼎盛;下联意思是为了保证天下民众有生有养,生生不息,所以我们后辈应当感恩沐德,死心踏地。”我认为谭老的分析是颇有见地的。

三是去伪存真,有理有据。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红楼梦》中的诗联是艺术价值最高的,所引起的探讨和争议也是最多的。如“三春”一词,在红楼梦诗词中出现五次,在红楼梦对联中出现一次。对此,古今评注者,有人认为: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亦有人认为是语意双关,三春,即指贾元春的三个妹妹——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

谭老在本书中坚持贾府的四大千金,其命名是谐音“原、应、叹、息”,并非语意双关的“三春”之义。而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总而言之,这部凝注了谭老无数心血的31万余字的《红楼梦诗联探骊》,一定能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有所收获。

最后,在欲结束这篇序言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在谭老信中的一段话: “我最近胸梗、脑梗突然发作,幸亏及时抢救并行搭桥支架手术,方得保全……”这部书居然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恩师,我国当代对联学泰斗余德泉教授,也是因为胸梗、脑梗在体内搭了支架,但依然执着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着!——此时此刻,我真的还有许多话想说。但,我还是念一遍《红楼梦》中的这首诗作为结束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020年10月18日写于长沙

分享楹联之美

品评对仗之奇

主办单位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

湖南省岳阳市楹联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