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慢性盆腔炎案到会阴处胀痛案

翻了翻治疗过的慢性盆腔炎的病例,效果都还不错,当然,这都得益于吴雄志老师知识的传授,所以决定总结总结这个病,也好更好的指导以后的治疗:

凡是慢性盆腔炎,都是升麻鳖甲汤为底方,思路也是很具有套路性:

①病位:厥阴至阴之地;

②病性:湿热伏邪,伏于厥阴;

③病机:伏邪自厥阴而发,发出在少阳,正邪相争剧烈,可转阳明,伴随恶寒发热、腰腹部疼痛明显、大便秘结等。

④病理产物:湿、热、瘀、寒

⑤病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

案例:

五十多岁的病人,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每次发作都是腰腹部疼痛,这次都疼痛了一个多月了,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好,大抵是些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的药,有时候还有点肉桂、炮姜等温阳的。其舌淡黯、苔稍腻满布舌面、舌尖凹、舌底红淤明显,脉浮芤滑、尺长;既往慢性咽炎。

分析:

首先疾病就是盆腔炎,定位就在厥阴;炎症发作期-从少阳发出;炎症局部疼痛明显,正邪相争太过-阳明。

伏邪的治疗,首先要托邪外出:升麻,甘草;

厥阴之地,之所以容易形成慢性炎症,乃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当归,促进血液循环;

慢性炎症容易形成纤维化,需要活血化瘀:桃仁、鳖甲;

伏邪从少阳发出:黄芩汤;

炎症反应较重:金银花、红藤、蒲公英、大青叶等;

有炎性渗出物:薏仁;

局部止痛药物:延胡索、五灵脂、蒲黄等。

如果要促进炎症,可依据气虚、血虚、肾虚、阳虚等,分别加入太子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鹿角霜淫羊藿肉桂炮姜等。

盆腔炎症状很快就能缓解,但是7天药不能断根,至少吃到两三个月的样子。那些案例基本如此。

这个是个基本方,如果病程很长、病人淤血很重的,可以加强活血化瘀的;病人炎症很重的,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品;体质较弱的,加强扶正的……

盆腔炎是一个相对比较窄的疾病,其实也没太多好说的,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一些“因为基础体质”带过来的问题,比如心阳虚明显的,容易湿热上扰导致心慌、失眠治疗盆腔炎过程中出现了失眠;脾胃虚寒容易腹痛的,加点陈皮等;容易腹泻的加点肉桂干姜等……

这里还想说一个由盆腔炎联想到的“至阴之处的”治疗,这又是另一个案例了:

女,28岁,产后4个多月,会阴处刺痛、胀痛感。

会阴处就是至阴之处,一开始患者强调的是会阴处刺痛,所以以驱寒为主,至阴之处,定位在厥阴,所以用的就是吴茱萸汤加减,毕竟产后不久,所以还用了一点补气血的药。

第二次说刺痛感基本没了,但是有胀痛感,奈何第二次处方我仍然沿用了之前的思路。

病人吃了几天反馈说,感觉效果不明显。并且强调说,用手触碰时,就有胀痛感,不去触碰就没有。

一听,这不就是典型的炎症吗?

发生在厥阴之处的炎症,其实依然是温补托清的思路,于是让病人加了升麻、王不留行、栀子,合着原方继续服用。很快病人就反馈,胀痛感又有缓解了。于是接着按这个思路,继续治疗7天,症状基本消失。

病人症状缓解不快,因为剂量用的很小,尤其是清热解毒的,因为考虑到新产后,想着用药柔和一点,不要凉了脾胃。

盆腔炎、会阴处的炎症,虽然不同部位,但是都位于中医的厥阴之处,所以可以用同一个思路来治疗。

如果再拓展一点,那就是,所有容易形成慢性炎症的地方,以及,所以容易形成慢性炎症的体质的人,在治疗这个炎症时,都可以用到这个思路:治疗盆腔炎的思路:托补温清,随症加减。

这里都有一个更大的点:正邪相争-相争不及、相争太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