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一段话,居然是圣人洞察天地的秘密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知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所见的越多,所知到的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就能明了“天道”,不妄为就可以取得成功。
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 ,见天道”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按老子的说法正好与之相反。其实不然,前提是“行道之人”,所谓“行道之人”:就是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行事之人,用现代的话就是学习并按照科学知识行事,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事物的变化,也能知道天体的运行规律。
诸葛亮一篇《隆中对》未出茅庐而先定三分天下,这是何等的高见与智慧!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老子却认为,“眼见”也不足以为真,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存在着太多让人心迷目乱的因素。正如前文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们所见所闻的东西,并不像其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很多物往往在现象之下存在着不同的、多样的本质。而这些,仅仅依赖人的视觉、听觉、感觉是很难得知的,其中的规律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
所以圣人不通过远行、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而是通过加强自己的修养,“致虚极、守静笃”,来了解道,来了解世间万物运行的最根本规律。
《唐玄宗御解道德真经》:“垂拱无为,不出教令于户外,是知治天下之道,人事和则天象顺,故不烦窥牗而天道可知。”
这也是佛家的‘彼岸的智慧’,是一种往内走的方向,进入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状态,不断深入,直至回归到道的境界、如来境界。
也是佛家的慧眼境界;那么不断向内深入,乃至法眼、佛眼,都会出现。实际上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都是修行的副产品,是在往内走的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说到这,我非常喜欢陈果老师的一句话“丘比特射箭时为何蒙眼,西方法院门口的正义女神像为何也是蒙眼的?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肉眼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万物!”
《老子注释及评介》中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如现实生活中晚上你把毛巾拧干,天亮之前你观察,如果毛巾很干爽,说明最近一个时期是晴天,如果毛巾还是湿漉漉的样子,说明近期要下雨。这就是人们在清静中通过长期观察总结而得出的经验。
现代的植物学家观察一段木头的年轮,就可以推估原树的年龄与成长过程;从年轮的疏密,还可以看出树木的阴面阳面。他们甚至能通过一棵树的透彻研究,知道几百年前发生的事。
有人批判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行者,其最主要的证据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实,这种观点很是片面。老子并不轻视对世间万物规律的观察,前面章节老子清晰地提到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内容,说明老子的“道”是在对“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中认识到的。
本章所说“圣人不通过远行、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主要指圣人“得道”以后,就不需要再去观察万物,才能了解它们的状况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无论如何运行、运动,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道”,圣人参悟透了这个“道”就不需要再去出行、窥牖了。孔子要求“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子贡称赞颜回“闻一而知十”,古人要求“见微而知著”说“知机,其神乎”,这都是要求人们要能将规律推广运用,不断发展开来,只不过老子将“道”的推广范围扩展到了天地万物。
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那么如果反过来,往外走的方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往外走,知道的越少。因为只有一个肉眼凡胎,只知道用眼、耳、鼻、舌、身、意去追求外面的物质,这样一种探索的方式只可能越知越少,而且肉眼所看到的多数只是幻觉,真相是超越有形世界的。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有道之人,根本不用世俗的知识,所以“不行”“不见”“不为”,他是进入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状态,以彼岸的智慧,洞见一切,即佛陀说的“般若波罗蜜”。
《老子河上公章句》:“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
记得《列子·仲尼篇》有一段列子和他老师讨论游览的故事。
列子喜欢游览,开始认为通过游览可以看到新的事物,了解新的变化规律。而他的老师壶丘子却认为,这样的游览并非最高层次的游览。最高层次的游览只需“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
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无论游览何种地方,观看到何种事物、何种变化,都会悟到“道”,所以,得道之人,无论在哪里,得到的感悟都是一样的。他们见壤土可以知泰山,见涓流可以知汪洋,见秋叶可以知四时往复,因此又何必劳心远行,又何必费神察听,他们只需参照内心,保持虚静,即可执一而知万物,不出户而知天道。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只是繁和易而已,所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现懂得了自然万物的规律,懂得了“道”,才可以‘洞察天地’、‘一叶知秋’!也就是先圣们所掌握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道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时遥不可及,近在眼前时唾手可得。与其“众里寻她千百度”,不如“蓦然回首”,因为它就在“灯火阑珊处”。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