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大医:中医临床必须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大家知道,学习《内经》、《伤寒论》,直至药物方剂,虽然可以学到前人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不能代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只有通过临床,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将中医学到手。这种从学到用,从用到学,其实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只有通过这个飞跃,才能在临证中随机应变,灵活裕如。

因此,临证治疗时,初学者首先应十分认真地运用四诊八纲,将实际病例与书本知识挂上钩,从中探索病性原因是外感还是内伤,病变的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在经络或在脏腑,并以何经何脏为主,何经何脏为次。然后,再结合证候性质,分别寒热虚实,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制订相应的治则。如“脾胃虚寒”,当“温补脾胃”,用“小建中汤”或“理中汤”治疗等等。

这样一来,就自然地把六经、八纲、脏腑等辨证方法与治法、方剂、药物连贯起来了。
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应用于临床,而在临证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许多名医的成长过程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彭静山教授说:“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是其最深切的感受。大凡名医大家都能做到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再通过向书本学,向民间学,吸取各种有用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郭士魁教授在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临床实践,在查阅文献中,看到一治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而受到启发,终于研制出宽胸丸,使中医对心绞痛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岳美中教授在总结他的学医过程中介绍,其开始只是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后在临床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然后转学温病,再到钻研《伤寒论》继而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正是通过他的实际应用,然后悟出了 “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涉于轻谈”的经验。所以说著名医家的学术构成正是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