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上来对亲人拳脚相向,窝里横的“暴脾气”怎么管教
我后来就使用了一个很多老师会用的方法,ABC记录法。
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
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光记录当时发生的情况,而是要有前因后果。当然有时A和C并不是同时都会存在,所以大家可以灵活运用。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普通记录:小D今天发脾气又踢我了。
ABC记录:小D今天想尝试一个人拿装满水的杯子给我,我在旁边提醒了一句,小心点。结果走半路,水散出来一点了,我和她说没事的,她就一下子发脾气了。我过去尝试帮助她把地上的水擦干,她反而脾气越来越大,最后用脚踢在一旁擦水的我。
从普通记录里,我们是得不到任何线索该怎么办。我们只能“机械”地使用那些育儿方法,制止-共情-冷静-复盘。
但从ABC记录里,我看到的却是,小D看似是对着我发脾气,还踢我了,但她其实是对自己的“无能”而愤怒。
有了这一份觉察后,我本来被她行为点燃的“炸毛”,一下子柔软了下来。
后面的处理方法,的确也使用了共情和冷静,但最后的“复盘”,我不再只是机械教育她说,下次再遇到可以怎么做;踢人是不对的。
我做的就是带着她一起来来回回拿着装满水的水杯在客厅里面走,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尽量多帮助她成功。最后她自己真的做到了。
你们知道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小D自己扑到我怀里和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又发火了。妈妈,我爱你。
再来举个例子。
普通记录:孩子一不满意就踢奶奶,我怎么教育他都不改,当场制止,他仍然会踢。
ABC记录:今天孩子要喝牛奶,我和奶奶都在家。奶奶准备起身给孩子倒牛奶,被我制止了。我告诉他马上就吃晚饭了,晚饭后再吃。结果孩子就发脾气了,奶奶想要去倒牛奶,被我制止了;奶奶要去安慰孙子,结果孩子反而对着奶奶乱踢,把我气坏了。
从普通记录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不懂事,不尊重老人的孩子。我们能教育的,就是强化尊重的概念,强化孩子行为规范。
但从ABC记录里,我看到的却是这个一家三代人的“力量角逐”。孩子希望掌控,却被妈妈削弱了,而他的联盟奶奶也没有能力援助他。
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失控感”怪罪到了奶奶身上。
如果妈妈有了这份觉察,也许处理的方式就会不同。每个家庭不一样,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家,我做的就会有几件事了。
当下,强调奶奶的不开心不喜欢的状态,而不是先急着教育孩子本身。
孩子这样的行为背后说明了奶奶和他是“盟友”,那么最好的教育反而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盟友”。
晚饭后,可以让奶奶给孩子倒牛奶,奶奶也进行一次复盘,告诉孩子,为什么刚才不给他喝牛奶。
这是最好的复盘,让孩子看到,“盟友”也是有自己原则的。
事后,妈妈的复盘,会结合奶奶被“伤害”的状态,和孩子的表现一起说。
那么孩子就能明白,不只是妈妈“针对”他,而是妈妈在乎孩子的快乐,那快乐的两个要义,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快乐,让自己的身体快乐。
(当然,这些只是举例让大家理解,怎么运用ABC记录法。大家别把关注点放在,我家老人“偏袒”孩子这些话题上了;又或者开始争论,为啥牛奶都不给孩子喝)。
举例是为了理解概念,最终养娃还是每个家庭的,别把讨论失焦,一篇文章我们只讨论一件事。
大J叨叨叨
非常感谢你们所有人参与或者转发了昨天的早产儿日义卖,我们会尽快统计销量进行公示的,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早产儿家庭的支持和关爱这件事,还会继续。
我昨天去北京参加了“关爱中国早产儿健康成长”发展论坛,早上7点的高铁,今天又要往家赶了。其实挺累的,但我想加入。
“关爱早产儿家庭”这句话里,一定要有早产儿父母们的声音,不管我有多少其他的标签,我一直是早产儿妈妈。谢谢你们所有人~
说实话,第一次在这样的“大场面”说的特别“正经”,我还是很紧张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