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读史有感/周洪溪
读史有感
文/周洪溪
近日读历史,读到商纣王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比干,一个叫箕子。 比干,大家比较熟悉,箕子恐怕很多人不了解,也不知道。
大家之所以都知道比干,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二是因为比干的忠心,冒死进谏,最后被杀。后人为了教育人们要忠于帝王,做到“文死谏”,就大肆宣扬他的“忠”,历代把他作为榜样来歌颂。箕子看到纣王荒淫无道,就隐藏了自己的聪明智慧,装糊涂,一言不发,所以得以安生。活了下来。到了周朝,他看周的政治清明,他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献计献策,帮助周王治理天下。但是周当时有周公在前,所以箕子光芒被周公掩盖了,历史上没有得到宣传,被埋没了。
中国的历史,古往今来,人们都肯定比干,而不承认箕子。我倒是认为箕子更值得称赞,更值得后人学习。大概人们都认为箕子不够忠诚,见风使舵,过于所谓“识时务”,不可取。那么我们看看比干可不可取呢?比干的忠心固然可嘉,但是比干的做法,和他做事的效果如何呢?首先他的忠心就没有被纣王承认,他的谏议也没有被采纳,白白的搭上一条性命。这有多大的意义呢。只落得个“长使英雄泪满襟”。而箕子的行为就理智得多,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这样的观点,可能有违于历史常理,但是却是不违背人情事理的。孔子当年也说过“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意思是政治清明,我就表现聪明,政治昏暗,我就装糊涂。这不是我一个凡夫俗子的愚人之见,也是圣人之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