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子读诗:第一小节,写“我”嫌弃“爸爸”的车,原因是:“那是那个年代/最低级的车: 夏利”。“多么”,写“我”的嫌弃之强烈。第二小节,写“弟弟”喜欢爸爸的车,原因是:“他还很小/小得不知道什么叫面子”。这一节有两个对比。一是拿“爸爸”的摩托车跟“爸爸”的汽车比:“那个也烂/但至少在摩托车里面算好一点的”。一是拿“我”跟“弟弟”比。“他还很小/小得不知道什么叫面子”。两个对比都指向一点:“我”长大了,开始爱面子了。第三小节,写“我”不愿意坐“爸爸”的车又不得不坐“爸爸”的车:“我不上/妈妈就会骂我”。“很怕”是心理描写。两个“很怕”是反复,也是强调。第四小节,写“我”因为“爸爸”的车赢得了“一顿免费的午饭”。世上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我”的午餐,是用“我”的“面子”换来的。“我一进班里就被他们围住了/乍一听觉得很丢脸/但又知道了赌注后/突然明白决定权在我手里/顿时觉得光荣极了”,“丢脸”和“光荣”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往左,是丢脸。往右,是光荣。2021年8月25日9点42分黄平子读诗: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有没吃过酱油拌饭的没?估计没有。酱油拌饭好不好吃?估计没人说不好。前提是: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只要有,有什么是不好的:簕头芯,芦苇杆,茅草根,水晶萝卜,野薯子……聊到是一回事,记忆是一回事,重试又是另一回事。能够和焚琴煮鹤相媲美的另一个成语是:忆苦思甜!2021年8月28日9点57分黄平子读诗:“窗外是鸟鸣”,这是窗外的动,更是窗外的静。“窗内也是”,这是窗内的动,更是窗内的静。“良乡很安静”,这是整个良乡的静。“我感觉到地球/在轻微颤动”,这是整个地球的静。地球静不?当然不静。良乡静不?当然不静。安静的,只是“我”。陶渊明《饮酒·其五》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刘傲夫的静就是这种静。傲夫有福,有了良乡。良乡有福,有了傲夫。2021年8月28日10点32分黄平子读诗:“解除隔离”,这是题目,也是背景。“终于回家了,随后就开始想念/那个我们一心要离开的地方/那小城里面的酒店客房。”失去了的,会珍惜,离开了的,会想念,虽然“那小城里面的酒店客房”只是一个临时的,被迫的隔离点,是“我们一心要离开的地方”。“似乎被隔离的日子仍在继续/仍有灰头土脸的人生活在那里。/就像我抛下了她那么难过——”,“似乎”是假设。“灰头土脸”的是“我们”隔离时的生活状态。“就像”是一个比喻。写抛下那段隔离生活之难。“不对呀,此刻她就在我身边/高速路上的风吹动她俩月未剪的头发。”沈浩波说:“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韩东与其夫人曾在湖北疫区一个酒店里被隔离了两个月,这首诗正是其解除隔离后所写。”“俩月未剪的头发”见证了这一段隔离的生活。“应该是我们抛弃了他们/而他们是一些影子/两个月的走动、睡眠和发梦积起来的影子。”所谓“影子”,实则就是那一段隔离生活。“他们会交谈吗,会争吵吗,/或者只是默默地进食?/那张塌陷下去的床正渐渐复原/因为影子没有分量。/会有人从窗口看见远处鲜亮的油菜花吗?”交谈、争吵、进食、睡觉、远眺,这些都是“我们”隔离时的日常生活。“塌陷下去的床”,说明隔离时睡得多。“远处鲜亮的油菜花”,是隔离生活中最靓丽的风景。“当房间暗下去的时候,外面依然很亮。/每一天,这世界都不是一下子就黑的/渐次昏暗,渐次光明”,这世界的光主要源于太阳。当太升起的时候,世界就亮了。当太阳落下的时候,世界就暗了。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渐次的,所以光明和昏暗也是渐次的。“就像我的记忆渐次消失和更新/那房间里的恐惧和爱情也将淡出无踪。”人只要活着,每天总要面对新的生活。记忆里的东西不管再美好,再不幸,都会渐次遗忘。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包括恐惧和爱情。2021年8月28日15点21分黄平子读诗:本诗写了两个出塞的故事,一个是昭君出塞,一个是“我”的出塞。“去白塔机场/前往海拉尔前/特意去了/昭君墓”,这是“我”的出塞。“我”是坐飞机去的,不知比昭君幸运几多。“走进展览馆/看着那些史料”,这是所见。通过史料了解昭君。“想到昭君/从长安/千里迢迢/嫁到匈奴/为了维护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和平”,这是所想。由自己写到昭君,由现实写到历史。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而我飞到内蒙/来到昭君墓/仅仅是为了/欣赏/游玩”,这是联想、对比。由昭君再写到自己,由历史再回到现实。“我真不知应当欣喜/还是惭愧”,这是所感。“我”欣喜,自然是“我”比昭君自由。“我”惭愧,自然是“我”比昭君渺小。游若昕今年15岁,她长大了,开始思考成人的事情了。2021年8月28日20点52分
作者简介:黄平子,男,70后,教师,在《新世纪诗典》、《磨铁读诗会》、《诗快报》等发表作品。写作是一种编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解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