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篇浙江的高考满分一个评价:晦涩,矫情

日前,网上流传今年我省高考评卷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及专家点评,引发网民热议。不久前传出消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经研究决定:停止陈建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对网民反映的其个人其他相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

这位陈老师何许人也?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对于引起广泛争议的这篇满分作文,他是这样评价的:在自己几十年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生活在树上》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文字老到,思维深刻,整个文字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废话。”

附: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吧,我们就来直接看看这篇文章:

我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来拜读这篇大作,然而看完后却一头雾水,坦白的说,也许我才疏学浅,但我确实看不出这文章好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文章是用来做什么的?文章是要写给人看的,如果一篇文章别说大多数人看不懂,就连小部分有点文化层次的人看不懂,你写它干嘛呢?如果是学术论文,很多人看不懂是正常的事情,但你只是写一篇命题作文,是要经得起大众评判的,这位考生的文章莫非在赌命?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里出现的生僻词:嚆矢、肯綮、祓魅....,这些词恐怕一般人都去百度搜索一下,才能知道其真正含义吧?还有一大堆生僻的引经据典,让人望文生畏,看都不懂,我为什么要去细心品味呢?

一百年前,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白话文运动?就是因为几千的一成不变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有效的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国人的口头语言已经完全变了,难道说出的话,还非要用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古文来书写?那又能写给谁看呢?

有人会说,你看不懂那是你水平低,佳作只有少数人能品味。那你恰恰错了,真正流传千古的文章,哪一篇不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哪一首不时历经了千年,而现在的小学生都能看懂?即便是华美之极《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也没有刻意去生僻用典,而看上去精美之至。

又有人会说,你举的列子都是国内的,人家都是引用国外的典故。那还吧,国外的书我也读过不少了,连最为隐喻的《百年孤独》,也是用直白的语言,构思一个深远的意境,而不是罗列一大堆大家看不懂的词汇和典故的杂烩。

 用晦涩的词汇写作不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只是在炫技,用最常见的语言构建文学作品,才是真本事。

这篇文章给我的另外一个感觉,就是除了卖弄自己的读过多少书,知道多少典故以外,没有人味。一个高中生,仿佛自己是站在悬崖之巅的苏格拉底,面对三千弟子的孔老夫子,在向芸芸众生传经布道,仿佛世人皆为平凡蝼蚁,而作者乃一千古大贤。

但是,一个城市出生,一生未经历多少困难,挫折的高中生,发出这种指点众生的言语符合他的年龄,身份吗?况且大多是言之无物的空话,真情实感,事例全无。

     我一直认为,要用心写作,尤其是学生,不要轻易写超出自己年龄阶段,和生活阅历的事务,故作惊人之语,会遗笑大方的。

晦涩,矫情,这是我对照片满文文章的评价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