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本文一共讲了几件事?能不能用关联词概括成一句话?
预设:本文共讲了三件事,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耳闻伯父“中华不振”,又目睹中国妇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中国土地上被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实。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10自然段,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
预设:爱国,努力学习,有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设计意图:
通过概况课文内容,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找出关键词:中华不振
师:本课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三次,请同学们默读11~17自然段,找出这个词语。
预设:中华不振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朗读指导。
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
(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
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1)指名说体会。
(2)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从中感受中华不振!)
(3)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办不到呢?(指名说)
师: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4.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家填一填。
课件出示:
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填写,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
抓住“大不相同”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填一填等方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深思熟虑,立下志愿的激愤心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
五、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分享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同学们,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国家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中国梦)
3.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设计意图:
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现在和过去相比,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体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小练笔”更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 伯父 叹气
华 妇女 哭诉
不 中国巡警 不帮忙 训斥
振 围观中国人 紧握 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