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河南方言你还能说出几个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的句子,也是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最能表现对家乡深情的一首诗。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你在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你口中的乡音都始终伴随着你。这就是方言,更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在如今普通话逐渐普及化、大众化,方言逐渐式微的今天,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你,是否能够依旧乡音无改呢?
作为一个地域的特色方言,离家几十年,你还能记得起,说的出几句家乡的方言呢。
今天我又扒拉出几个很有特色的方言文字,和大家一起共飨家乡方言的文化大餐。
鞥
小时候的冬天,总是感觉很冷,雪有一尺厚,能堵着门,大琉璃吊在麦秸缮的房顶下,有一米长。天冷也要吃饭啊,即使被冻的稀里哗啦,也要扛着铁锨去挖窖在地里的大白菜,地被冻哩鞥哩很,一铁锨砍下去一条白印子。
小时候,小孩子淘气惹得父亲生气,父亲绰起扫帚头子就打,母亲就会说,“你咋恁死脑筋啊,不会跑啊,是你的屁股鞥啊,还是你爸的扫帚头子鞥啊。”
鞥:读ēng ,马缰绳的意思。在河南很多地方的方言中,读四声的“eng”,表示东西很硬的意思。
说了那么久的发音eng,原来真的有这个字,这种感觉很奇妙,妙在这个奇特的方言竟然有对应的字。
攮
去年冬天回家,和父母闲聊,听说,村里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去参加亲戚的一个喜事,走之前家里人一再交待不要多喝,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十几块钱一瓶的酒,竟然喝了两瓶,从中午喝到晚上,回家走到半路一头攮到堆满积雪的路沟里,第二天发现送到医院,全身瘫痪。
我在家闲着无聊,计划下地看看,在路上看到他躺在架子车上,虽然全身不能动弹,但脸上还能露出笑容,并发出“呵呵”的笑声。
中学时代,香港的古惑仔电影进入大陆,大半夜的跑到影像厅偷看电影,由于受古惑仔的影响,中学时代打架的很多,买刀买攮子的不少。
一个同学,他爸是我们乡派出所的,和别的同学打架,一攮子攮到大腿根,血流不止,很不幸,攮人的那个同学,被开除还被关进了派出所。
攮:读nǎng。释义:一种短而尖的刀,称“攮子”。 2. 用攮子或刀刺。
老家方言土语经常说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很多都是有来处可考究的。
攚
小时候,家里无论是收庄稼还是盖房子拉砖拉瓦,都离不开架子车,车子装的少一个人拉着就能拉回家,如果装的多,需要前拉后攚才能弄到家。
我家有两块地,一块地在村西离家近,一块在村东,离家好几公里。如果去东地拉庄稼,装的少的话还不够来回跑趟的,所以每次就装的特别多,前面父亲一个人拉,后面母亲、哥哥和我三人在后面攚。
小时候,小孩子打架,都是你攚我一下,我攚你一下,打的激烈了,开始抱在一块在地上又是打滚又是乱抓。
攚:读wěng,本义:唤牛声,在河南方言中,引申为推搡。
普通话普及,“推”字用的多了,竟然把小时候经常用的“攚”给差不多忘却了,幸亏,写文章才想起它,研究它,也记住它。
在老乡聊天时,时不时说出来“攚”一下,活跃一下气氛也是不错的嘛。
呟
我家不远处住着一户不出五服的邻居,说起来还亲,这个男的娶的媳妇特别厉害,而且很不孝顺,男的又不当家,他父亲东凑西措帮他盖新房娶媳妇,但一结婚媳妇就把他父亲撵出去了。
他父亲没有办法,就在没人管的坟地里用放了一张床,用几根细棍,一块塑料布搭起了一个庵子,就变成了他的家,从此以捡破烂为生,在那里在那里吃。
有一次他媳妇不知道因为啥和他父亲生气,他父亲买了一瓶敌敌畏,一饮而尽。他父亲喝药而死的事传遍了全村,村里人都呟他们一家人忘恩负义,不守孝道。
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娘家人来了一大帮,一商量要整他们一家人,就在坑里的斜坡上放了一张桌子,让他们一家人在斜披上跪着,既要惩罚他们一家人,也是做给全村人看,其实也通过这种方法教育了全村小字辈的人。
不懂感恩,不守孝道,村里人都在背后呟他们一家人不得好报。
人活一世,谁都想留下一个好名声,谁都不想留下一世挨呟的名声。
呟:juǎn,释义:很大的很洪亮的声音。在方言中,同“骂”,是指用粗俗或恶意的话侮辱人。如呟架、呟人、呟大街。
籴
九十年代,家里几亩地,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背朝黄土背朝天,一年360天,都耗在地里辛勤劳作,但打的粮食,交完公粮,每年不到十月份就断了粮,作为父母来说,上有父母要养,下有两个半大小子要喂,压力很大,父亲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愁的睡不着觉。
那时候,在父母嘴里,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去籴粮食去。”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只知道父亲出去一趟就能带回来一两袋子小麦。
后来才知道,籴粮食,就是去买粮食,但买粮食大多数时候还没钱,得先去亲戚家去借,借钱都是母亲去亲戚家借,然后交给父亲赶集去籴粮食。
直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细细研究,才知道籴粮食的“籴”是这么写的,还真有这个字。
籴:dí。释义:买进粮食的意思。与“粜”相对。
“籴”这个字,至今看到它,因为过过穷日子,还让我刻心铭骨。
蕃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各家各户在农耕的基础上,可以放开手脚养猪养羊养牲口。我家也养了几只羊和一头草驴。每天放学回家割草喂养,给牲口换淘草缸的水都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
有劳动就有收获,养的羊每年都会蕃上几只可爱的小羊羔,毛茸茸的很可爱。有时候,家里人都在地里干活,羊该蕃了,赶紧到地里叫父母。
羊一窝蕃的不多,要是养猪,一窝能蕃上十几只,很喜欢人,养大后卖了,一家人能过个好年。
蕃:fán,“蕃”基本解释为茂盛、蕃茂或繁多。在国语词典中,蕃可以作为动词,有滋生、繁殖的意思。拼音读bō 时,表示吐蕃(Tǔbō)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所以,小时候,老家人常说的牛羊猪bo了,应为蕃。虽然读fán,但它具有滋生、繁殖的意思。老家人把蕃读bō,也没有错。
不过也有人说,老家说的“bo”是孹,读bò,直接解释就是同“擘”,但没有具体含义,而“擘”的释义:读bò,本义大拇指,琴界念作“劈”音。大指向身弹入曰“擘”。自篆文到甲骨文的演变而来。亦指拨弹琴弦的指法。
“孹”,没有繁殖的意思,因此,我更倾向于“蕃”字。
“嗨,那个谁,别研究是哪个字了,你家的羊蕃了,赶紧回家看看吧。”
盱
小时候,无论谁家的猪羊跑出去了,家里人一定急急慌慌出去找,一边找到一边问,“她婶子他大爷,恁盱无俺家的了没?”“我一直给这坐着嘞,不盱无啊。”
盱:xū,最早见于周朝时期,是一个汉语生僻字,本义是睁大眼睛,引申含义为扩大。做动词时,有睁大眼睛看的意思。
在河南的方言中,是留意,看见的意思。
关于“盱”这个字,我查了几乎xu音打出来的字,只有“盱”这个字比较贴切。
普通话的快速普及,“盱”这个字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语言系统里,即使是现在农村的老人也很少再说这个字,在指“盱无过xxx没”时,都用“看到过xxx”代替。
当你看到“盱无”二字,你一定能想起小时候老家人那种寻找丢失东西及问答的场景,既熟悉又亲切。
最后以汪涵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
本期河南土语方言就分享到此,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