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隐藏的地理小知识(1)
诗中有塞北的“大漠孤烟”,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有明月的“阴晴圆缺”,也有江河的“奔流到海”。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诗歌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今天就继续和螺蛳君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地理世界吧!
Part 3
诗词中的地形地貌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曹丕《芙蓉池作诗》
“丹霞”一词原本是指天边的彩霞,为何现在变成了一种地貌名称呢?
矿床学家冯景兰于1928年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地貌——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他将这种独特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丹霞”一词正是源自曹丕的这首诗。丹霞地貌最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个名字起的可谓是贴切又浪漫了。到了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我国的丹霞地貌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北地区。据考证,目前全国发现的丹霞地貌有850多处,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张掖七彩丹霞。它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江水仿佛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山峦犹如碧玉簪一般翠绿峻秀。”这句诗描绘的正是广西桂林的景观特征。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主要靠的就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这些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景观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类: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景观。”
为何会出现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呢?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新构造运动使庐山形成了断块山构造,断崖地貌景观在山体四周随处可见。300万年后,在第四纪大冰期的影响下,全山又出现了一系列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冰后期时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原有地貌进行了强烈改造,形成了大量新的奇峰、峭壁与峡谷等景观。庐山的“雄、奇、险、秀”也就在这一次次变化中诞生。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八日的潮水极为壮观,天下无出其右者。”东坡先生所说的潮水,可不是哪里都能看到,它指的正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的钱塘江大潮。
之前在日月星辰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潮汐形成的原因。那有人会问,既然全世界的海水都会受到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影响,为何偏偏钱塘江的潮水如此特别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着特殊的地形。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外口宽度达100千米;溯江而上,河道越来越窄,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宽度已不足3千米。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于是水位暴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我国的众多大江大河为什么都是滚滚东流入海呢?
这主要与地表的高低起伏有关。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构成我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普遍在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由此可见,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因此河流基本上都是从地势较高的西部发源后东流入太平洋。
但也有例外,比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这条河可不简单,它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沿南麓向西北流,流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后,成为我国唯一一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
地貌类型千姿百态,特点各异。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地貌留下了独属于我们的印迹。
想知道古诗中还蕴藏着哪些地理小常识吗?且听螺蛳君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