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记忆】杭州路河(四方河)的变迁

青岛有条杭州路河,杭州路河坐落于四方区杭州路西侧,约从杭州路金华路口开始,沿杭州路一侧至四方火车站南铁路桥,从桥下越过海岸路入胶州湾,杭州路河曾经称谓四方河。

德占时期海云庵旁的四方河

早年的杭州路河同大多数青岛的山沟沟一样,称不上是条河,最多是条下雨形成的沟。由于地势的原因,多山的青岛也就自然形成了山与岭之间的泄洪排水沟。著名的大窑沟、大花沟、八字沟、夹岭沟等,都是就地势形成的雨季行洪、旱季干枯的沟豁。

杭州路河一百一十年前也不例外,杭州路两侧并无山,但是四方村周边最洼的地段,雨季从北岭山和下四方北山泻下来的水经下四方、海云庵流向胶州湾,杭州路东侧地势也是东高西低,延北岭山嘉定山西侧越西越低,直至杭州路河,河水在海云庵两侧冲积出一条漫水沟,说是沟,其实也不深,因靠近海云庵大庙,所以当地人也称“庙沟”,南公司的居民则称呼西大沟,并不称为杭州路河。

从德国人拍的海云庵的照片不难看出,当年海云庵东侧的河沟和路面几乎一样平,人们走路踏出的小道依稀可见

海云庵旁的四方河

德国占领青岛前,庙沟并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的庙沟从海运庵庙以北开始分叉,一条从下四方村北山下来的水,一条从北岭山下来的水,两股山水汇合经大庙两侧向南流,又在庙前嘉禾路以南汇合,由于地势平坦,形成一个个水泊,有大片的有小片的,加之再往前就是胶州湾东海岸,山水加海水,这儿形成一大片荒凉而广阔的海滩。

从德占时期四方机厂附近地图看早期的四方河

一百多年前,上下四方村的村民多以打渔为生,小舢板也能随海潮在海云庵前停泊,庵旁的海云街成为当时四方唯一的商铺街。旱季庙沟没有水,庙沟也不深,步行的,推小车的,可以自由行走于庙沟两岸庙沟之间。因此当年并没有四方河之说。

1915年时的四方机厂

日占时期的四方火车站

德国侵占青岛后,1900年修建胶济铁路四方站、建设胶济铁路唯一的机车厂,选址于海云庵前的这片海滩。据四方村的于景科老人(已故)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俺十五岁时,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光绪二十六年的春天,在海边上搭上了一个一个的大帐篷,建厂工作就开始了。(于景科老人讲的海边就是现在的杭州路四机南公司宿舍)”据《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博物巡礼》一书介绍:“四方铁路工厂原址是胶州湾内海滨洼地的一部分,呈东北高、西南低、西北高、东南低的起伏状,原天然地基最高为6.9米,最低为负0.6米,现有厂区多为填土1.5米至9米而成。”东北高指的就是海运庵前一带。

四方站南铁路桥洞

现在仅能看到的四方站北铁路桥洞

德国修建铁路和工厂必然截断了庙沟的流水,德国人为了疏浚雨季的洪水,顺势将海云庵两侧两股水流沿四方机厂的围墙深挖两条水渠,将原海云庵北侧的一条沿四方机厂北墙根,穿越胶济铁路入海,一条顺海云庵东侧的庙沟,沿工厂东侧的墙根,穿过胶济铁路入海。也因为这两条人工河,在四方火车站的两头各建了一座铁路桥,每桥两个桥洞,一个是河道,一个行车行人。两条河道像护城河一样,把四方机厂围在其中,也起到了工厂防护的作用。工厂以北的那条河因为逐年河水干枯,再加上修通了嘉禾路、兴隆路,几年后即消失了。工厂以东的河道因其排水作用的加大,并成了四方村一带唯一的排水河,河道进行了加宽,并用石块垒起了坚固的河坝,逐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方河。

日占时期的四方公园,现在部分景观还在厂内

1934年在青岛四方公园,站立者萧军、左起萧红、倪青华、舒群

当初德国人建的四方机厂没有现在这么大,海云庵前嘉禾路以南还有一大片水塘是空地,这也是当年两条水流汇集的水泊地。济南铁路局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利用此处水塘建起了一座公园,时称四方公园,又称铁路公园,占地面积5000余万平方米。

现四方机场内的原四方公园(局部)

公园位于四方机厂东侧,北临嘉禾路,东北角和海云庵一街之隔。东面敞开,紧邻四方河,与奉化路(今杭州路)一河之隔,在奉化路上就可以一览公园景色。园内有长百米,宽约20米由人工开挖的荷塘。塘边种植垂柳、蓝樱、玉兰、桂花、迎春、月季等植物。荷塘西岸有三尊石质“北魏大佛”,赤足立于石质莲花座上。是1928年下半年,为阻止日本侵略者劫往日本,从淄河店车站运至。东北角建有用开挖池塘的土方堆积的假山,山上建六角亭。周边遍植菊花,每年秋季举办“菊花会”。园内建有简易动物笼舍,展出虎、豹、狼、猴子、长尾鸡等。公园荷塘内的荷花最引人入胜,誉为“四方风荷”,1939年曾被评为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

1941年,工人们在建设厂房

1940年,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扩大四方机车车辆厂,公园划入厂区,从此消失。

第一次日占时期四方站四方机厂周边区域图 

四方河的起端,从北岭山顺杭州路而下,路南侧流向四方八字沟。北侧则顺坡向下四方村边流去,当初杭州路两侧都是明水沟,至金华路口处加宽加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雨季时常有人掉入沟内被大水卷走,政府在河口处加了雨水篦子,河流在下四方村沿庙沟沿拐弯,顺海云庵旁向南,顺四方机厂外墙流向胶州湾。

半壁巷维新桥

由于下四房村住户密集,通往杭州路、上四方必须通过河道,在金华路河口至海云庵一段建有多座预制板便桥,半辟巷由于有青岛染料厂,河上建有一座较宽且能载重的石桥,也称维新桥(维新化工厂为染料厂的前身)。庙后兴中街头建了一米多宽的水泥桥,庙前的嘉禾路上建有一座较宽的木桥,并分出了人行道和车行道。四方机厂的正大门也是水泥桥,因为工厂大门几次改扩建,水泥桥也随着新大门几次变换地址,直至现在宽大的过河桥,很像是个小广场。

综上所述,杭州路河的历史并不长,是随着四方机厂的建立而得名,杭州路曾叫奉化路、武林路和四方大马路(日占时期)。杭州路河以前曾叫四方河。

杭州路河靠近铁中车站的部分河道已经很窄

 2011年杭州路河在四方区政府的规划下进行了整治

  如今, 一条崭新的景观河展现在市民面前,现在已变成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文章作者为岛城文史学者徐明臣,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重新编辑发布,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友提供及网络。

(0)

相关推荐

  • 话说下四方村

    四方河(今杭州路河)以东是上四方村,也称东四方村:以西便是下四方村,也称西四方村.明朝永乐年间,滕姓始祖从云南迁移到青岛,长支留在双埠村.南渠村,二支来到四方.沙岭庄.滕氏六世祖进明.进魁为同胞兄弟, ...

  • 漫话杭州路41号、43号老建筑的历史

    昔日的杭州路 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早前叫武林路,武林路再之前叫四方大马路,大约南从内蒙古路沈阳路口的海泊河开始,往北沿着四方河到四方小学处止,延绵有两公里多路.住在四方一带的老铁路人都知道,还没有建成温 ...

  • 揭秘青岛早期电力发展:第一个电灯房源于何时 青报网

    2015-01-20 08:47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1898年,德国企业主朴尔斯曼在青岛市今河南路.天津路交叉处附近建立青岛电灯房,这是青岛电力之开始. 1900年,德商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着手 ...

  • 河生态环境的变迁

    我与鸟一起见证辽河生态环境的变迁. 1998年至今我N次数来盘锦红海滩与这里栖息的鸟类约会.

  • 老城旧事:记忆中的白浪河公园之芳菲园

    当时的奎文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奎文门那个小桥西首路南,有一个叫芳菲园的花园,不知道各位还记得它吗,往南可到胜利街,大致位置在白浪河西岸,当时潍坊影院东边,大门朝北,就在桥西,有三个大字:芳菲园,写 ...

  • 老潍坊记忆:​北下河街

    梦中的潍坊北下河 潍坊北下河,南下河,为老潍县东关一条街名.南北走向,把东西的东关大街,切为两半:北段叫北下河,南段叫南下河.东关街巷民谚,有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下河街属"九街&quo ...

  • 何宝康·河景房的变迁

    朋友邀我去参观他的新居,高层,十分敞亮,站在窗口边,朋友指着隔了一条公路和几幢高高低低的建筑的一条有点宽阔的河说:能够清晰地看到河道,这样的河景房还不错吧?!我笑笑,答一声:嗯,不错.从朋友向我有点炫 ...

  • 寿光记忆:消失的弥河“欧洲村

    前年"温比亚",去年"利奇马",两年两场大水,把寿光折腾的不轻. 水灾过后,寿光大地上掀起了河道整理.桥梁建设.涵闸泵站的升级改造以及南部大棚易涝区排水治理的水 ...

  • 历史的记忆53:(河湟事件的一个民间传说。。。)

    这个传说源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甘肃临夏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有历史学者曾把这个传说辑入史料.我用这个题材写篇文章,作为本系列的参考资料吧.文中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传说的民间故事则用文 ...

  • 【青岛记忆】太平镇与仲家洼的变迁

    青岛市区划前,老台东有一个辖管地叫太平镇.太平镇其实并不大,也就方圆几百米,是个弹丸之地.它北至汉口路边的海泊河,南与北仲家洼接壤,东至四号炮台(现改为南口路),西至洮南路. 原太平镇24号是青岛棉织 ...

  • 【青岛记忆】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本文作者为网友"东方润".岛城作家.文史学者张润东老师,2008年11月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现略有编辑,与大家一起分享青岛的老村庄之一的小村庄的历史变迁与旧貌新颜. 青岛市的小 ...

  • 【青岛记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青岛四方电机厂

    青岛四方电机厂1979年归属四方区工业局管理后,于1981年底与四方吹风机厂合并.在1982年元月2日并厂大会上提出了在北岭山新建厂房"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当年开工,当年搬迁&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