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儿女负责养老是有附加条件的

01

古人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在传统的观念里,儿子就是传后人,是老年父母的依靠。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里有一对夫妻,连续养了三个女儿,虽然家里特别热闹,却被左邻右舍瞧不起。认为他们家断了香火,以后种地之类的活,恐怕是没有人干了。

为了争面子,这对夫妻想方设法,养了一个儿子。从此,他们出门的时候,底气就更足了。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把女儿当成“招商银行”,言外之意,女儿长大了,家庭会越来越富有,也会像小棉袄一样,照顾父母。

那么,到底是儿子好,还是女儿好,人老了,就能心中有数了。

02

儿女好不好,是有附加条件的。

俗话说:“儿大不由娘,女大不中留。”

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长大以后,都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有自己的思想、工作、婚姻等。

如果强行要儿女做什么,往往是行不通的,毕竟,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把握得了。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王阿姨,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一家小企业打工,收入不高,家里的房子也很小。女儿在一家大公司当业务经理,年收入几十万,家庭条件特别好,但是工作很忙。

前年冬天,王阿姨的丈夫过世了,儿女们担心她过得太孤单,都要接她去自家住。

王阿姨考虑再三,去了女儿家住。女儿家什么都有,但是女儿出差的时间特别多,家里的事情,多半是女婿在管。

时间长了,女婿颇有怨言。

有一次,王阿姨在去跳广场舞的路上,摔了一跤,住院一个多月。期间,都是儿子在照顾,女儿只是多出了一些医药费。

此后,王阿姨去了儿子家住,虽然房子小,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日子舒心很多。

由此可见,儿女都是传后人,但是养老的事情,还得多方面考虑。

其一,儿女好,还得女婿和媳妇好,否则就要看脸色。

儿女成家之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和另一半商量,否则就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总有一些夫妻,因为照顾父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离婚。

作为老人,看到儿女的小家庭不和睦,自然就不会去依靠了。即便一个人孤独着,住在养老院,也不会住进儿女的家。

媳妇和女婿,表面上是“半个女儿、儿子”,其实难以真正做到“视如己出”。只有那些有教养的人,才会用心去理解老人的难处,守住道德的底线,把对方的父母当成父母。

其二,儿女好,不仅仅是有钱就行,还得有时间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孝顺,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儿女都很难做到。主要是工作太忙,身不由己。

反而是那些工作不太忙,收入不太多,也没有太大理想的儿女,有时间照顾父母。在父母走不动之后,体现得很明显。

钱不能完全解决养老的问题,还需要人情味。

其三,儿女好,需要有能力孝顺父母。

如果儿女不争气,连自家的一日三餐都无法 保证,那么父母要依靠他们,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农村,有一些老人,有儿有女,但是他们却只能靠好心的帮助,才能勉强度日。八九十岁了,还在田地里劳动。

03

儿女好不好,和父母会不会做人,有很大关联。

我的一个表叔,他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儿子在 家里就是宝贝,女儿就是野草。

女儿初中毕业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但是表叔拒绝交学费,逼着女儿去了东莞打工。后来,女儿远嫁到河南,极少回娘家。

儿子学习成绩一般,但是读完初中,读技校,然后读职业大学。二十一岁才走出校园。

儿子结婚、买房、创业,都是表叔扶持的。但是儿子结婚之后,什么事情都听妻子的,对父母的态度,非常不友善。

表叔七十多岁的时候,浑身都是病。儿子不管,女儿不问,表叔很寒心。但是这样的局面,是他一手造成的,也只能哑口无言了。

父母很偏心,会导致儿女的心理失衡,在养老的问题上,难免推三阻四;父母很恶毒,常做缺德的事情,儿女也会有样学样,导致家风败坏;父母和儿女反目成仇了,那就肯定指望不上了。

人心都是温暖的,但是被伤害过的心,别冰块更冷更坚硬。

作为父母,遇到不孝顺的儿女,应该学会反思,看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德行、人品过关,有没有在教育儿女方面,全心全意付出。

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应该和儿女成为朋友,互帮互助,有事多商量,而不是专横武断、居高临下。

04

很喜欢一句话:“儿女都一样,知道感恩就好。”

诚然,是儿子好,还是女儿好?最大的区别在“良心”二字。

在很多父母的心里,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延续一个家庭的香火。并且,财产给了儿子,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偏袒儿子的父母,相对来说,应该会多一些。

其实,一代管一代,不必太在乎一两百年以后的事情。老年人不要对儿女有偏见,不管自己创造了多少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给谁都一样。

父母有教养,儿女有良心,儿子和女儿就不存在太大区别了。

曾国藩说过:“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愿天下儿女,在忙着赚钱的时候,多问一问老父母。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