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136- 石家庄的秦皇古道,为什么有历历在目的古人刀斧痕迹?

石家庄以西约40公里的井陉县上安镇,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驿道遗迹,据说是秦汉时开凿并经历代重修的一条古道,当地县志称其为“燕晋通衢”,现被命名为“秦皇古驿道”。这条古驿道之所以能够完好保存,得益于石太铁路、石太公路修建时,避开了井陉古驿道最为险峻的白石岭地段。自20世纪30年代末,该驿道一带便彻底荒寂冷落,至今仍不为一般人所知。

古道在山体岩基上开凿出来。古时车驾的木轮为减少磨损而镶有铁制轮箍,石质路面经年累月地遭受碾压打磨,自然留下越来越深的车辙。当车辙深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车子行进,于是招来工匠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如此循环往复。千百年来,留存于山体上的刀斧痕迹历历在目。

在古驿道北侧,有一石券窑洞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室,平顶,高近四米,面积约50平方米。正中门额上有石匾刻“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经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

立鄙守路”四字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表道”即标识道路。“鄙”指边邑,这里指郊外路边的馆舍。“守路”即守候、协助过路人。这是说,栽树成行以标明道路,郊外沿路设立馆舍以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那么“鄙”何以有“边邑”之义?

“鄙”由“啚”和“阝”组成,前者为声符(兼表义),后者为义符。义符“阝”由“邑”旁演变而来。“啚”的古文字从囗(wéi)从■(lǐn)。“囗”就是今天的“围”字,初形像封闭的城邑,现在它只作义符。“■”则是仓廪的“廪”的最初形体。“啚”的本义是城邑外有仓廪(此义后来基本不用),引申为距离都邑较远的偏僻之地(此义后来成为常用义)。因“啚”后来引申出啚啬、爱惜之义,于是又累加义符“邑”以明确其表示偏远之地的引申义。“立鄙守路”中“鄙”的边邑之义正由此而来。边远的地方大多落后,于是引申出鄙陋、见识短浅、受人轻视、谦词等意义,今天常用的“卑鄙”、“鄙视”、“鄙陋”、“鄙夷”、“鄙俗”、“鄙见”、“鄙人”等词即是此义。

井陉驿道之处,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公元前204年,淮阴侯韩信根据“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的道理,背绵河设阵,在此击败兵力七倍于己的赵国大将成安君陈馀。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源。(若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