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你太容易挫败

发布时间:2020-10-26

01

谈及养孩子的经历,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有很多感受,五味杂陈。

风平浪静时,一切安稳和顺利。一旦暴风雨来临,就如同经历一次次的世界大战。

其中,最让人痛苦的,不是孩子的调皮、破坏、乱发脾气,而是当你的孩子调皮、破坏和乱发脾气的时候,你束手无策。

要么用暴力去终止这一切,上升为更隐秘的心理创伤。看似孩子消停了,但留下的却是彼此之间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要么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懂得他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轻松达成心里的目标,以后变本加厉。

要么父母不管不问,任凭孩子一个人“自生自灭”,从而失去了与父母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在一步步的击溃作为父母的自信心。

和朋友聊孩子,我问她,你知道什么让人感觉到痛苦和绝望吗?

那就是作为妈妈,明明付出了很多心血,时间上的投入,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陪伴,可是,一件小事就可以否定掉所有的付出,一朝回到解放前。

心里会有一个声音说,你看,明明你心里还倡导着爱和自由,可是在孩子失控的时候,你也失控了。

于是,你们两个分不清楚彼此,情绪搅成了一锅粥,被愤怒满满的包围。

那才是巨大的挫败。

朋友说,这是正常的。

每个当妈妈的人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她说,她参加正面管教培训的外籍教师,写了正面管教的书籍,也开展大量正面管教的工作坊去教父母怎样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可是,当她的女儿和她发生冲突时,也曾当面把她写的书撕掉,骂她骗子。

那一刻,能够想象她的挫败。

02

作为父母,常犯的一个大错,就是容易把问题泛化。

孩子本来只是一道题不会,你辅导孩子,讲清楚,弄明白就行了。

但你会忍不住开始愤怒。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我要怎么讲你才能够明白?你再这样下去,长大之后怎么办?

从一道不会的题,可以延伸到孩子20年后的人生,这是家长常掉进去的坑。

这样的坑里,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外,根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以后在类似的问题上,他只会联想起妈妈曾经情绪爆发的情景,那些让他挫败的记忆,只会感觉更加自卑。

德国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认为,只有在为人父母后,才会发现自己早年的脆弱。多年来,那些脆弱的感觉已经被自我防卫系统深锁。

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又控制了孩子,使孩子重新经历我们幼时的遭遇时,其实是想要赢回当年被父母夺取的力量和尊严。

我们不必以让孩子挫败的方式去实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感。

03

你的挫败,真的和孩子有关系吗?

孩子天生就那么愚笨,还是你可能做了什么让孩子变成这样?

有一个男孩子,小学三年级,生活习惯和学业成绩都一塌糊涂。父亲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四处奔走,找各种老师补课,学习。但是成效甚微。

我问孩子,“你希望你的成绩好起来吗?”

“恩,我当然想好。我爸爸以前的成绩特别好,我想超越他,打败他,但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他的弱点。”

当孩子能够这样思考问题,就说明他不愚笨,只能说明父亲太强大。强大到,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看起来像是一个失败者。

在完美的父亲面前,面对山一般高大的压力,他没办法逾越。而孩子无法逾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父亲没想让他逾越。

父亲在照顾儿子的过程中,全程包办,生活上为孩子整理书包、穿衣服、系鞋带,剪手指甲;学习上帮助孩子做作业,能代劳的全部代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成长的阶段性任务几乎没有完成,随之而来的能力没办法形成。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这个孩子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没有达成。

那么,导致孩子的心智化水平无法和正常的同龄人一样。

当孩子朝着让人害怕的方向去发展的同时,相信那位父亲体会到了挫败。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成绩好,儿子却这么差呢?

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做了那么多事,却看不到好的发展势头呢?

其实,当我们开始帮孩子去料理生活中他本来有能力去完成的事开始,那一刻,就剥夺了孩子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才是他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的最重要的武器。

剥夺了这些机会,也就等于让孩子变得如挫败的家长口中所说的那个样子,“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孩子”。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自废能力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作为养育者,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过度代劳。

最应该做的,是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的帮助。

04

真正让父母挫败的,不是孩子,而是树长弯了之后很难变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虽然华生否定了先天遗传的作用,但他的理论仍然有可行之处。

我们后天的养育,太过重要。

当一个家庭把孩子养育成无法适应学校也无法适应社会时,他的路又在哪里呢?

这种挫败是父母自身的挫败,与孩子无关。

你不能接受孩子独自完成他的事,你看不惯他做得乱七八糟,虎头虎脑。

你不能接受孩子做得比别人差,你看不惯他写的字,做的作业,帮他完成。

你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正常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比别人优秀。

你把内在的价值感压在了孩子身上,也就把孩子变成了另一个至今都无法接纳的“坏的自己”。而孩子就难活出真正的自己了。

05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步成长,都是收获。

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挫败,但我们不是帮助他承担挫败,而是在他挫败的时候,去看到他的情绪和需要,引导他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抗挫能力。

他会在一次次生活实验中,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向什么人求助。

对于家长来说,养育孩子其实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你得理解,你和孩子一样,在作为父母的路上前行,千千万万的父母和你一样,都经历过挫败,没准儿现在还正经历着。

这样,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你讲了几遍他还不懂,你可以忍住自己挫败的情绪,暂时放一放,让孩子明天到学校去请教老师和同学。

这样,当孩子衣服没穿整齐,作业书写不好,地没扫干净的时候,你可以让自己保持耐心,告诉他:你能自己穿上衣服,其中有一个字写得好,大块的垃圾扫走了,这些事都做得很棒哦。这是一个孩子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完成的“杰作”,值得被肯定。

这样,你能在他做错一件事时,处理好自己的挫败情绪,和他一起冷静下来,相互讨论可以做些什么去弥补和挽回,同时让他感觉到你是值得信任和充满支持力量的。

回想自己,在那次和孩子激烈的冲突中,体会到的一种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是来自于我的自恋。自己花了那么多年学习到的教育理念都用在了孩子身上,结果,却导致他如此失控和无礼,是我当妈妈的失败和失职。

那一刻,我对自己扩大化的攻击和否定达到了顶峰,才让人难以承受。而后,转念一想,谁又不是如此挫败着又成长着呢?

挫败是成长的一部分。

孩子犯错,并非就是对我们平时付出的否定,而是他也在试错的过程中去体会、去观察、去收获、去成长。

养育者,有时也需要当一个旁观者,保护他安全的同时,尊重他去面对挫折的方式。

我们不必因为孩子做错事而否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必把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寄托于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更不必在孩子身上去寻找曾经被自己父母剥夺的力量,让孩子挫败。

我们接纳挫败,也接纳在挫败中成长的孩子,从而成长自己。

文:李增芬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