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邱汉桥笔下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而立之年就在全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办个展,却在声名日盛之时隐居8年,潜心于“悟道”,出关便受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作品,他便是湖北籍著名画家邱汉桥。
而立之年中国美术馆办展
89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雷洁琼在邱汉桥的画展签名
邱汉桥1958年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书香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及音乐。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来到天气寒冷的东北。在部队艰苦的条件中,邱汉桥并未放弃爱好,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投入了创作,几年时间,创作了几万张速写。
1985年,邱汉桥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在校期间,邱汉桥不仅潜心学习,还陆续创作了作品,并参加了不少展览。1989年,已经颇有成就的邱汉桥从自己创作的200幅作品中,挑选了69幅作品,送入中国美术馆,没想到经过艺委会评选竟然顺利通过了。“那个时候办展看重作品质量,也不需要交钱。”邱汉桥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幸运。
作品一展出,就在业内外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其中两幅作品更被中国美术馆典藏。当时香港某大财团驻深圳的总裁专程来北京看全国美术大展,发现了同时在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邱汉桥的作品,他很兴奋,连续三天来观看展览,同时找到邱汉桥先生,提出以7万美金,收藏他在美术馆展示的全部作品,并想和他签10年的合作协议,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然而这位“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邀请。如今回忆起来,邱汉桥依旧不后悔,“如果当时就被市场所牵引,或许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了”。
盛名之下隐居西山
北京西山
画展展期11天期间,几本厚厚的留言簿上记载着众多名家、艺术理论家对邱汉桥绘画艺术的赞赏之词。画展在一片赞扬声中落幕。
展览结束后,众多的笔会邀请及报道采访接踵而来,邱汉桥渐渐也被“大师”的称呼所迷惑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两年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有点找不到北了。”名利满足了一个年轻画家所有的欲望,邱汉桥终于开始从这种生活中反思自己。
此时,他的恩师贾又福先生也中肯地给他指出“展览结束后要转移重点,把重心放在继续学习研究传统上,根要扎得更深一些,要从理论到实践上继续努力,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跟我说我帮助你”。恩师的一席话也点拨了邱汉桥。
1997年,声名日盛的邱汉桥下定决心“潜心悟道”,他在北京郊区西山开始隐居生活。隐居的8年期间,邱汉桥更换了电话号码,也婉言谢绝了所有的应酬和活动,潜心于传统绘画和老庄哲学的研究。这期间,邱汉桥的作品依然多次获得国内外各大型画展大奖,数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他独创了“锤头皴”和“水润墨涨法”,并提出了“十八字”法的艺术思想,即“悟老庄、追汉唐、学五代、习宋元、观明清、显当代”。
画作挂到了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收藏邱汉桥描绘北京风光的经典红色山水画《金秋无际》
在邱汉桥40年艺术生涯中,有一幅作品经常被提及。2006年,邱汉桥为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绘制了巨幅山水画新作《金秋无际》,替下了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绘画作品《松》。
说起这幅作品,还有一段趣事。1989年邱汉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人民大会堂的相关领导就提出想收藏他的作品,但被年轻气盛的邱汉桥拒绝了。
2005年底,邱汉桥单位的领导恰巧和这位领导交流时,提到了邱汉桥,对方表示“他很傲慢”,曾拒绝了收藏作品的要求。“他是个很谦虚的人啊!”邱汉桥的领导颇为诧异,立即找到邱汉桥。
邱汉桥二话没说,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创作,终于完成了代表北京八景之一的以香山红叶为题材的作品《金秋无际》,一时成为文化界热议话题。军旅作家巴根在当年《解放军报》刊登的文章《闲笔邱汉桥》中写道:我站在画面前,那层林尽染的感觉仿佛汉桥给我斟满了一杯干红让我陶醉,汉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今天我才明白十五年前汉桥不愿将作品给人民大会堂收藏的真实想法。
艺术家市场的高度在学术
邱汉桥山水画《梦萦金湖湾》
2016年,邱汉桥的作品《梦萦金湖湾》以3080万元成交。《梦萦金湖湾》入选胡润艺术榜在世艺术家十大最贵艺术品,同年他本人入选胡润艺术榜十大在世国宝级艺术家。
对此邱汉桥表示,一个艺术家的市场价格,最终还是由其学术高度所决定。如果艺术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大可不必担心市场。他建议,艺术经营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艺术家,而艺术家也要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创作。
泥香的稻田、清香的油菜花、明净的荷塘、静溢的秋湖……在邱汉桥《三月寻故里》、《金湖湾系列》、《乡情》、《暮归》等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魂牵梦绕的家乡景象。这些意象融于作品之中,抒发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家乡的牵挂和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