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其实是王羲之等人的十封书信、手札。文字内容都很短,每篇只有几十个字,像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从中我们不但能欣赏到神妙的书法,也能看到琅琊王氏的悲欢离合。作者们不曾想到,他们不经意书写的一些手札,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作。其中,王志的《喉痛帖》(又称《一日无申帖》)讲述的是作者感觉喉咙不适随手写的札记。台湾学者蒋勋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如此描述《喉痛帖》:“《一日无申帖》(《喉痛帖》)是《万岁通天帖》的压轴之作,比起王慈的书法,弟弟王志更紧敛俊挺,短短一篇书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绽放,灿烂夺目,他从王献之得到鼓励,可以更挥洒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凉,拿出《一日无申帖》会特别细读几行字——'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字与字间许多牵丝连贯,是献之'一笔书’的精神。'吾夜来患喉痛,愦愦’八个字,线条的爽利速度,变化万千,仿佛千百年前身体上的痛,心境的喟叹,都在纸墨中。”今天我们有幸得见最接近“书圣”王羲之风采的书法作品,还要感谢武则天。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在御前站了出来,他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愿意献上王氏一门书法真迹。武则天得到真迹后,自然是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后来,王氏后人没能守住先祖的真品遗迹,反倒是武则天命人临摹的版本成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此卷勾摹精妙,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就曾在《国宝沉浮录》中,对《万岁通天帖》给出了至高的评价——“下真迹一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仅存的摹本传承也是非常艰难,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它得以幸存,被掩埋在一堆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里,直到1954年,才被送到当时还叫东北博物馆的辽宁省博物馆,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这件国宝入馆时的“身份证”上写着“估价2亿元”,现在当然是无价之宝。重装后,《万岁通天帖》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十幅书法摹本,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大意】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伤摧迫,悲痛之情难自禁。奈何、奈何!因为(哀痛伤感)反复涌现,凄惨之情充塞(胸间),以至于语无伦次。王羲之顿首再顿首。【评价】王羲之的笔法多摇曳多姿,而《姨母帖》却因他的姨母去世,心中哀痛,字迹现出凝重、古拙、质朴的面貌,作品有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大意】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评价】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释文】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大意】我身上长了疖子,越来越大,还肿了,干什么都没有力气,感谢你的关心……【评价】书法笔锋刚健挺拔,极有力度,神韵清和秀雅,独具一格。风格与其恬虚守清、不慕荣利的人品相表里,是“书如其人”的又一例证。【释文】翁尊体安和①,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②集泽山村,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③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④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注解】①安和:平安,安好。②遣信:犹传信。④郭桂阳:人名。④王临庆:人名。【评价】《郭桂阳帖》起首数字尚为行书,愈后愈放,转为草书,纵横挥洒,一发不可收拾。第一、二行上端与第三、四行下端,反差极大,视觉效果强烈。王羲之的书法“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以此衡量《翁尊体帖》,亦能相符,可见王氏家风之流衍。【释文】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大意】对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表示痛悼,对友人身体不适而担忧。多雨湿热,询问对方饮食情况如何。并告自己因疲劳而身体欠佳。【简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书法成就仅次于其弟王献之。王徽之生性卓荦不羁,即使是做官,也是“蓬首散带”,“不综府事”。有“雪夜访戴”“闻桓伊吹笛”等趣闻,亦善画。【释文】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大意】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评价】《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王献之的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释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评价】所书内容是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职。对上呈书又有求于人,故而书写认真拘谨,不是率情任性之作。规整秀雅,端庄柔和,楷中带行,静穆纯朴。
【作者简介】王僧虔,王羲之四世族孙,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不但于书学理论颇有建树,而且书亦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