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二)
试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二)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1、古迹在何处:广陵之名始于战国时楚国,隋唐时数易其名,唐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至德三年二月五日,肃宗临丹凤门,赦天下,以至德三年为乾元元年,又尽免百姓今年租、庸。),乾元元年(758年)定名扬州至今。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之名尚存,是扬州市下辖主城区。
2、所咏何典故:写隋炀帝下扬州,开运河,筑隋堤,植榆柳,建迷宫,溺酒色,穷极奢靡,荒淫无度的史实。
3、诗句祥解读:【蝉噪鸦栖转眼过】——“蝉噪”即蝉鸣聒噪。夏天蝉最活跃,故蝉噪指代夏天。古人常用“鸦栖”表示日暮或深秋等苍凉环境,如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如纳兰性德:“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故鸦栖指代秋天。此句是说夏天秋天很快就过去了。
【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榆、柳等,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隋堤风景尤以柳色著名,仅以《隋堤柳》命名的唐诗就有白居易、杜牧、江为、李山甫、罗隐、翁承赞等人的诗作传世。但夏秋已过渐入冬季,隋堤上的柳色如何呢?原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条了。以上两句也暗讽了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情导致大隋江山的崩溃之速。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隋炀帝杨广是有名的风流皇帝,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大量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至今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里,还有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讲解的《大隋风云》,其中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还要作专题研究。真不愧是“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巴斗】,即用柳条编织的圆斗(一种盛物器具)。这种柳条斗轮廓酷似人的嘴巴,故称“巴斗”。上文提到“夏秋已过渐入冬季,隋堤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条了”,却正好成了编织“巴斗”的绝佳材料。
“巴斗”又谐音才高八斗的“八斗”。南朝宋国谢灵运恃才傲物,曾于酒后自叹:“天下才共一石(石读dàn,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只缘占得风流号”可借指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曹子建。“巴”又是嘴巴的“巴”,“斗”也可理解成争斗的“斗”,“巴斗”就是“斗嘴,打嘴仗”,契合“惹得纷纷口舌多”。“纷纷口舌多”还可以理解成“巴斗”本由柳条编制而成,造形上好像有许多张口似的。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1、古迹在何处:桃叶渡又名南浦渡,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口。
2、所咏何典故: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ráng)侯。”诗文道出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但因为王献之当年曾在此渡口迎接过爱妾桃叶,桃叶渡由此得名。据说当时秦淮河水面宽广,桃叶渡处水流湍急,桃叶每次渡河都非常害怕,王献之就作了一首《桃叶歌》安慰她:“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自此渡口名声大噪。
3、诗句祥解读:【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这是一种凋敝衰败的景象:草衰、花闲、池水浅、桃叶飘落、万物凋零。用林黛玉老师给香菱讲诗的【起、承、转、合】衡量,这两句属于绝句中的“起”与“承”,是为后面两句的“转”与“合”做铺垫的。
【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指在金陵(今南京)建都的六个小王朝:即三国时的吴、东晋、宋、齐、梁、陈。(此外还有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称南京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可以说无论哪个朝代都不缺少股肱大臣亦即“梁栋”,但是“多如许”的梁栋也挡不住历史的变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繁华之地,也只是留下一些六朝遗迹而已。北朝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这正是金陵颓败后的真实写照。
【小照空悬壁上题】——“小照”指桃叶的画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载:“古无小照,起於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孪生》载:“汝既善画,盍(hé 何不)写吾二人小照。”“壁上题”,王献之曾在墙壁上或屏风板壁上题字留墨。王献之、桃叶等人早已作古,现在唯有“小照空悬”,“壁上题”落寞,徒增衰败气氛而已。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桃木木梳】。桃木并非名贵木料,但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说古代人们过春节时,都要用“桃符”挂在大门前辟邪。所以古人用桃木木梳极为普遍,其成物也与“桃枝桃叶总分离”一句非常契合。古人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木梳理顺头发以利全身,和六朝梁栋理顺京城以治理全国又极为相似。木梳都是单手操作,五根手指握一柄木梳正好暗合六朝。木梳齿儿密密排列犹如“六朝梁栋多如许”,但主人早已人去屋空,徒剩了“小照空悬壁上题”,木梳也没了用武之地,像“衰草闲花”一样成了过时之物。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1、古迹在何处:青冢,即汉朝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清一统志》载:“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筠廓偶笔》载:“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载:“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2、所咏何典故:即【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她与貂蝉、杨玉环、西施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即依此四人而来。“闭月”是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说玉环观花的故事。“沉鱼”是说西施浣沙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晋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红楼梦》第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里林黛玉写的第三首《明妃》就是写王昭君。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为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并改元为“竟宁”。呼韩邪上书表示愿意永保边境和平。“昭君出塞”维护西汉和匈奴关系稳定了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3、诗句祥解读:【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历史上昭君是自愿出塞和亲的。但《红楼梦》是依据另一种说法把昭君出塞作为悲剧来写的。说昭君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画师把她画得很丑,故“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出塞临行时,汉元帝才发现她美得醉人,悔之不及。最后杀掉毛延寿以泄愤。林黛玉写的《明妃》诗中就有“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之句。
陕西省陕北地区有个淡水内流湖叫“红碱淖”,当地人称“昭君泪”。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云水相隔乡关万里,无限惆怅涌上心头,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数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说明把昭君出塞作为悲情故事流传甚广。
“黑水”句就是说昭君愁怨太重,使茫茫黑河水都哽咽不流。“冰弦”,用蚕丝制作的琵琶弦,指代琵琶。“冰弦拨尽曲中愁”是说昭君出塞时弹拨琵琶喧泄心中的怨愤。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汉家”句感叹汉元帝的和亲政策实在是太可笑了!认为汉元帝为求安宁不在强国富民上下功夫,反而借助于美貌的妃子,其做法为人所不齿。“樗”(chū)即“臭椿”。“栎”(lì)即“柞树”。“樗栎”,其木材质地松软,比喻无用之材。《庄子·逍遥游》云:“其大木(树干)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栎”之详解见《庄子·人世间》)。后句是把汉元帝比作樗栎,说他像不成材的树木一样“应惭万古羞”。
其实历史上持这种观点者不乏其人。如唐代戎昱的《咏史·和蕃》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墨斗】。墨斗是木工工具,在“斗”盒内倒上墨汁但却流不出来,故云“黑水茫茫咽不流”。从墨斗内扯出一条墨线,两头压紧,中间拉起一弹,就在木头上弹出一条黑色直线,便于加工时取直,故云“冰弦拨尽曲中愁”。“曲”,在诗中指曲子,在谜语里指弯曲,一字两用,妙绝!“樗栎”无人喜用,墨斗自然对其置之不理,确实是“应惭万古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