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了,你还知道正月不发面的禁忌吗?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腊有两种解释:
一、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二、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因为生在黑龙江的关系吧,在我的大脑里,腊与朔相联。寒冬腊月,朔风凛凛。
到了南方之后再也见不到朔风了,反倒理解了一个词叫冬雨。
在来南方之前无法理解冬雨,冬天下雪,怎么会下雨呢?“难道是冬雨即将来临”这样凄凉心情里永远有浪漫。到了南方才体会到了冬雨下的寒意刺骨,没有一点浪漫,只有猥琐。
冬雨里永远是哀愁和沮丧,寒冬朔风却不一样,顶着风雪前行的感觉里多了很多侠气和英勇。
在南方待时间长了,腊字也早变成了食品,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腊肉,广东更有各式各样的烧腊食品,大家几乎天天吃。
中国太大了,地理上的、民族上的差异造就了文化上的差异,对于一个字的真正理解都不同。
过了腊月二十三,中国人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过年筹备之中。这个过程是快乐的,虽然也会带有心酸和不如意。
各地对腊月二十三之后新年筹备的说法各有不同。
二十三,祭炤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买)酒;年三十,吃扁食(饺子),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
干的事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安排的时间不一样。这些习惯都是从中原文化而来,随着时间流传到不同地区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相比较来说,第一条是西北,第三条是东北,第二条是中间一点。
我小时候也唱这样的歌谣,具体的记不清了,二十八把面发还记得。
但家里从来没有二十八才发面,有时候是二十八蒸馒头。一锅又一锅,一帘又帘。松软的大白馒头在雪地里冒着热汽,没一会就变得硬如白玉。
北方年前蒸馒头是有说法的,这个说法反映中国古人务实而谦逊的思想。
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要实实在在地、踏实地走,这才能为一年开个好头,所以正月里不能做发面的东西。发面的东西看了很大,其实是假的,太飘不实在。如果从正月一年开始日子就像馒头一样脬,这一年一定不实在,不会有什么收获。
这是个很朴素的、且带有点唯心主义的生活态度,很可爱。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年前就要蒸出一锅一锅的馒头来,冻好了,在正月里热着吃。
其实,这是北方春节的禁忌之一——正月里不发面。
当然,这一禁忌的先决条件是有够冷的天气,能快速地让馒头冻了。
随着天气变暖,现在大概也只有东北能做到这一点了。
这一条禁忌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让天天做饭的妇女在过年的日子能轻松一点,不用为了做主食而奔忙。很现实,很有人文精神。
现在当然不用了,做饭早已不是女人的专利了。
城市化的进程把家务劳动分包给了社会,一个家庭不做饭也能食无忧,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少了很多温馨。
现代人对“发”的热爱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特别是正月,见面就要恭喜发财,管他正月还是腊月,能发就好。管他实不实在,先发了再说。这才有了今天像馒头一样宣飘而浮躁的社会。
现在也不用担心正月不发面的这条禁忌被打破了,因为没几个人会发面了。
这两年过年,好像吃饭也并不太重要了,抢红包才是第一性的,吃饭的时候也在抢红包。
腾讯和阿里是罪魁祸首,不劳而获的心态比不务实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