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读]古人喝一坛才微醺,现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度
文/ 辣笔小妖
"小二,来一坛好酒!"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视剧中都可听到的台词了吧?人们每每听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恍惚感:一坛酒?一个人喝得完吗?难道不会醉吗?还真的很难喝完,而且也不会醉,为什么?因为古人的酒比起现在的白酒,度数是相差极大的。
古代的酒,度数普遍不高,这才让他们千杯不醉
其实,论我们中国历史的酒文化,真的不算最长的,特别是相比古巴比伦、古埃及这样的国家,我们国家产酒、喝酒的时间大约也就四千多年的样子吧。四千多年当然时间不短,但与世界进化相比那就差太远了,所以很多古国的酒历史文化就比这个数字要远很多。
而且,我国古时候初生产的白酒充其量就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比如酒酿之类的,而好一些的酒也就相比啤酒不相上下。
从历史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得出来,古代最早的酒多为甜酒,它的酒精味道是有的,但度数却很低。这与当时的工艺、材料等关系有关,且凡事都有一个过渡,古代白酒就是这样从最初一点一点的酒精味道变化而来。
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古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千杯不醉的现实。比如说武松,这个真正的酒英雄,人家三碗不过岗,他一下就喝了十八大碗。
当然,他最后是喝醉了,但相比三碗就能醉倒的古人,那酒量也算是大太多了。如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人其实是不胜酒力的。假如三大碗啤酒就可以喝醉,那相比现代人的酒量是不是要弱了很多?
据说,李白在写《将进酒》的时候,那是狂喝300杯美酒,当时他是喝醉了,但他写下了千古名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是,当时李白用的是什么杯?这当然是唐朝宫廷御饮的装饰杯,外面看着蛮大,里面其实就一点点。而且,就算是唐朝的酒有十多度的样子,这点量也不足以让人喝醉。
这样低质量的酒是古人一直喝的,虽然说到了宋朝时白酒的技术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那也是不足二十度的酒精。这要放在今天,我们随便一个女性也能干几杯的。
不过,宋朝有不错的酒,那就是果酒,根据资料记载,这种酒为葡萄所酿,但价格太高,一般人根本喝不起,就如诗里写的那样:千金论价恐难酬。
一直到元朝时代,古人的酒度数相对有了提高,这时也就在二十度左右吧,但着实没什么好酒的说法。这也就是说,古人动辄几斤酒,并不是他们海量,只不过他们喝水的胃比较大而已。若换现在一杯50度二锅头,想来他们当下就要倒地不起了。
古时候的酒有多种类型,这是工艺决定的酒度数
那有人就会问了:古代的酒不会都一样吧?嗯,是有区别的,这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酒的制造有了不同。但要提前说明的是,度数方面似乎一直是个瓶颈,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一直到元朝,古人的酒也不过二十度左右。只是酒的口感上可能不一样了,因为被融入了不同的酿酒工艺。
首先,截止到南宋的时候,人们都是以发酵酒为主的。那个时候,就连诗人写诗句都是"绿蚁新醅酒"这样的说法。所谓新醅酒就是让粮食发酵,从而过滤出酒精来。这种酒精当然没有太醇,也只有十几度的样子。
后来有了蘖酿的酿酒工艺,这属于甜酒的一种,它的最高度约可达到10度的样子,因此,这种酒是被称为黄酒的,品味较甜。
古人写诗也将其放进词中: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也就是说,纯度不高,一点点而已。而宋应星讲过:"后世嫌酒味薄,遂至失传",也就是说这种酒的度数太低了,完全喝不出酒味。
再后来有了"曲酿"酒,它又是另外一种形式了,它属于真正的白酒,在制作酒的时候,会在酒曲中加入一味草药,如此一来,酒变得辛辣起来,而它的度数也达到了18度左右的样子。当年武松喝的可能就是这类酒,味浓劲大,以致普通人三碗就倒。
到了元朝,这时有了外来的工艺,因为有阿拉伯等地方的人来到内陆,于是烧酒出现了。所谓烧酒就是通过酒曲发酵,然后再蒸馏从而得到的白酒。
这种酒的度数被大大提升,约有50度,可以类似于现代的白酒了。但是,价格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动不动来一坛的喝法,否则,不醉死也得喝穷了。
但人们对于烧酒是出现在元朝这个说法有异议,因为这是在李时珍的书中发现的说法。但再往前推,白居易的诗里也有"烧酒"字样,另外还有资料显示,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烧酒了,甚至有人怀疑,当年武松喝的酒很可能就是烧酒,不然不会那么大酒劲。
但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毕竟,酒的文化与历史虽然不长,但记载并不是太清楚。特别是有些酒的名称,分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古人往往会用相同的字来代替不同的酒名称,又或者是形容,就好比白居易诗中的"烧酒"一词,也极有可能只是一种比喻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古代的白酒远不能与今天的白酒相比,一是口味一般,二是度数不高,再就是酒类不多。所以,古人豪饮为乐也不足为奇,他们喝的就是一种"饮料",这要与今天的酒饮料相比,那当然也没什么优势了。所以,以后不用羡慕古人的海量了,我们也可以这样喝酒饮料的。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