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没有了利用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朋友

人生一世,各种关系很复杂。这些关系都不尽相同,想要维持就难免会涉及到各种利益。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十足的理解。其实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还有很多与人际相关的利益,比如名望、社会资源等等。
当然,由于每个人兴趣和性格各不相同,所以自己身处的社交圈子也不相同,往往关系当中有亲密的,也有相对疏远的。
但是无论关系是否亲密,一旦成为相识的人,那么在一方有需求时,难免就会涉及到利益的互换。基于这一点,心理学家认为,当你不再有利用价值时,你就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原先的朋友一个都不在了。
无论是什么关系,难的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当你真正落魄,处在四面楚歌的地步时,能够站出来予以帮助的,才是真正的朋友。而酒肉朋友则会在此时“自动消失”。

陷入资源稀缺形势

也许有人会疑惑,稀缺资源状态值得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这种状态就是指当一个人陷入窘迫的生活时,任何资源对他而言都是十分稀缺的。
相信每个人都多少经历过比较困难的生活,无论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是感情上的困乏,都会让一个人经历失落。
所以在一个人经受情感上的稀缺时,对他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关爱、帮助以及其他情感层面的帮助。
此时,能够为你提供这种资源的社会关系无非就是亲人、恋人、好友等等。他们可以通过一些亲密的交谈、内心的交流等等形式来让你感受到温暖。
但是我们知道,社会交往是讲究平等的,无论是哪一方遇到困难,最重要的都是建立在相互基础上的一种互惠。
所以说得好听就是一种互惠,说得夸张一些,其实就是一种感情上的相互“利用”。
那么假如你已经不具有任何有意义的社会资源,那么身边的人其实就没有理由来与你进行交往了。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社会心理学视角

在这一学科的视角看来,个体之间由于存在着各种显著的差异,所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差距会导致彼此间距离的产生,于是相对处于弱势的一方便会感受到失落甚至是痛苦。
在生活当中也存在一些例子,假如一个经济状况处于濒临破产状态的商人,在与之前的商人好友交流时,内心那种自卑与伤感便会油然而生。
所以这种差距也会使得那些处于较高地位的人产生一种想要远离的情绪,双方渐渐疏远。

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这一心理学概念由詹姆斯·鲍德温提出。
我们知道,社会是具有群体性的,群体性在共同生活的过程当中,会在长时间的相似环境中形成类似的观点,以及一种不约而同的价值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群体性”。
而刻板印象这种观点其实就属于一种基于群体性认知的误解。常见的就是对于某一群体的固定认知,比如山东人都能喝酒、四川人都能吃辣、东北人都不怕冷等等。
所以很多群体会根据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来对本群体的身份进行一种社会建构,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标签”。
在社会交往当中,假如某个人从事一项被社会认为是“底层”的工作,那么此人的社会交往便会充满了艰辛。
比如现如今,由于电商和网络的发达,外卖、快递行业催生出许多工作岗位。
大众往往会对于这种工作保留一种“底层工作者”的标签化印象,所以假如一位从事快递行业、收入不菲的男性,在相亲时也许就会因此受到冷落。
这种误解以及恶意的揣测是十分影响那些处于“弱势”行业之中的人的,人们不会去深入地了解其本人,只是根据传统观念便否定一个人。
就像很多致力于人类平等的伟人们如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的贡献一般,人们之间不应再因某些因素而产生歧视。
尽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这种谋求自己的利益并不应该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