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周原窖藏青铜器,“史墙盘”实录西周王朝的沧桑历史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也比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由于西周中晚期的铜器中可供作为分期断代的标准器不多、,所以一般笼统地把这一时期称为“开放期”。建国以后,大批商周青铜器不断出土,特别是陕西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从铭文的内容上看,不少铜器可以准确地确定为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和宣王时期的东西。正因为不少铜器铭文上记载着周王的名号和十分可靠的纪年,可以把大量铜器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联系起来,使西周中晚期供断代分期的标准铜器数量大为增多。这样,不仅可以把西周前期的青铜器区别清楚,就是西周中晚期之间的界线也可以划分出来,从而把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0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表现了新旧交替过渡时期的特点。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既保留了西周前期的某些作风,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因素,表现了新旧交替过渡时期的特点。西周前期为人们所常见的酒器,如尊、爵、卣、觯、觚、觥、方彝等逐渐消失。
新出现的器形有、(fu符)、區杯、饮壶以及编钟等。不少器物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鼎的柱足不见,兽蹄形足十分普遍,足根部也变得发达。鼎的腹部变浅,下腹外侈,剖面呈倒梯形。到了孝王、夷王时期,出现了圜底蹄足;立体鸟兽尊向写实方向发展,形象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这个时期的花纹主要流行窃曲纹、瓦纹、重环纹、环带纹、鳞纹等几何图形构成的图案,与西周前期以神秘,恐怖的动物形象构成的纹饰不同。
此外,这个时期还有垂冠分尾的长鸟纹、大鸟纹和变形夔纹。夔纹或作成垂冠回首状,或作分尾,这在穆王、恭王时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纹饰;西周中期,铜器上的文字也较前期发生了变化,笔道的波磔不显,长篇钜制较为常见。
02 西周晚期的铜器比西周前期更有十分明显的变化。
这时常见的饮食器以鼎、鬲、盅、簋为主,其次是豗、證、豆、新出现了盆。酒器以盉、尊、鸟兽尊、弢、壶为主。水器中新出现了餅(png瓶)等。乐器中钮钟和鎛(bu博)为新出现的器物;在器型方面,逐渐趋向于定型化。
例如鼎足,全都做成了两端粗、中间细的半筒状马蹄形,鼎耳大多直立在口沿上,也有的做成附耳。簋全都是鼓腹有盖,有的在圈足之下另加三个足。
这时青铜生产工具发现较以前为多。武器也有所改进,铜戈的“援”部变短,胡、内都加长了,多数为二穿或三穿,便于把戈头固定在柲上;西周晚期铜器的花纹主要以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瓦纹、变形夔纹等纹饰盛行。这个时期铜器上的长篇铭文较为常见,文字变得形体长方、笔划均匀,日见娴熟。
03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变化,反映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
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西周王朝“工贾(gu古)食官”,青铜铸造业和其他各种手工业一样,都是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
西周前期,正是奴隶制的鼎盛期,“百工”管理之下的青铜铸造业主要是为王室和各级贵族服务的。“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因此作为权力和周礼象征的青铜彝器显得十分庄严厚重、诡秘含蓄。
西周中期以后,王室衰微,奴隶制内部逐渐产生了新的封建主义因素,一些管理工奴的工官一面偷工减料对上司敷衍塞责,一面用工奴的剩余劳动做成低级物品,以换取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或粮食。例如,这个时期的鼎足虽然看起来显得敦实厚重,但往往里面填加泥土作蕊。
此外,这时也出现了供玩赏用的“弄器”和青铜“明器”。不少铜器的形制、大小都完全一样,很明显是出自一范,说明这时青铜器生产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04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的表明,开始出现地主阶级诞生的萌芽。
工官榨取工奴剩余劳动为自己生产(诸如青铜器等)工艺品,是和农官榨取农业劳动者剩余劳动为自己开垦私田是同时进行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之间大作交易,互通有无。工官、农官愈来愈富裕起来,逐渐变为新的工商业贵族与地主阶级。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裘卫,正是一个为周王朝管理皮衣生产的“司裘”之类小官,从恭王三年到五年这短短的几年期间,租取了17田的土地,在九年又得到了林謬里的大片山林,成为一个农业贵族。就是因为他近水楼台,利用为官之便,化公为私,拥有了大量的珍贵玉器、豪华的车子和马匹、精美的裘衣和毛皮等财富,从而可以进行租田典地活动。
05 周原窖藏青铜器的考古发现
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交界之处的周原遗址,是历年周代青铜器大批出土的重要地点之一。
说来话长,西汉时期这里就曾出土过一件铜鼎,上面的古怪文字谁也不能认读。西汉皇帝请来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张敞,才弄明白了这是西周时代的“尸臣鼎”。可以说,张敞是我国最早对青铜器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事见于《汉书郊祀志》的记载。
清代中叶以来,这里又不断发现周代青铜重器,其中如著名的武王时的标准器“大丰簋”(又名“天亡簋”,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康王时代的“大盂鼎”和“小盂鼎”(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宦王时代的“毛公鼎”(原器现藏台湾省)等,早已蜚(fei飞)声中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周原遗址范围内多次发现铜器窖藏。所谓窖藏,就是把成十上百件的铜器有意识地埋藏在人工挖好的坑窖之内。窖藏一般都没有经过后世的扰动,为你们保存了当时的原状,。这些窖藏一般每处多为一家贵族的礼器,器物成组成套,有的还有使用痕迹。铭文也互有联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06 历年来,发现了几批很有历史价值的青铜器群。
建国以前,发现的有1890年任家村的膳夫克青铜器群、1933年发现的康家村函皇父青铜器群、1942年任家村发现的膳夫梁其青铜器群等。
特别是1949年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视,窖藏铜器群又屡有发现。如1960年齐家村发现的青铜器群、1974年强家村发现的青铜器群、1975年董家村发现的三处窖藏中的铜器群、1976年白家村发现的窖藏青铜器群等。
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青铜器,如著名的裘卫四器、“训画”以及“史墙盘”等等,就是从周原窖藏中出土的。
07 周原窖藏青铜器发现,史墙盘详细记载了西周历史。
周原遗址之所以历代不断有周代铜器出土,这是由历史上的周原在周王朝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周人从古公亶父时代起,就定居在这里,建立了国都岐邑。虽然文王时都城迁丰,武王时居镐,但周民族发祥地的岐邑一带,作为周王朝政治中心的地位却一直也未被削弱过。
这里埋葬着先王的陵墓并为他们建有庄严的宗庙,许多贵族死后也归葬在这里。一些贵族,在这里有封地或世代就在这里居住。如周公、召公的采地就在这里。
“史墙盘”也说史墙的祖先投奔武王后,“舍寓于周”,就被安排在此地住下。因此西周贵族们把剥削来的大量财富和纪功自伐、祭祀祖先的珍贵铜器存放在自己的祖籍,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08周原窖藏青铜器提供了断代标准铜器,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周原窖藏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不仅使我们得到了许多断代标准铜器,而且为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已如前述,岐山董家村出土的一批铜器中,裘卫诸器不仅记载了西周中期以后土地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卫盉”还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少见的西周物价资料。
另一件“训画”,是研究西周法律的重要文献;扶风庄白村窖藏103件铜器中著名的“史墙盘”,不仅再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历史,还为我们研究周初与微国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此等等。
饶有兴味的是,周原铜器窖藏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从时代上看,包括了西周早期到晚期的各个不同朝代器物,其中尤以西周晚期为多,但不见王室东迁以后之物。窖藏铜器发掘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不少成组成套,但掩埋时放置零乱,使人有匆忙、慌乱之感。
据学者们研究,这是因为周室东迁时,周王朝一些重臣存放在家中和宗庙里的财物、彝器来不及全部带走,只得把一部分铜器仓皇埋入地下窖藏起来。虽然贵族们忍痛割爱,掩埋仓卒,但有的窖藏里还是撒上了防腐的木灰,以防铜器的损坏。说明他们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再从窖中取走这些财宝。
09周原青铜器窖藏,是埋葬西周王朝的坟墓,东迁以后一蹶不振。
但是,周王朝东迁以后,岐周一带是秦、戎交战的战场,岐邑变成了一片废墟。由于东周以后,王室式微,东逃的贵族们再也没有机会回来开窖。
年代久远物故人亡。这些窖藏被掩埋了二千七八百年以后,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我们的考古学者发掘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周原不断发现的青铜器窖藏,正是埋葬西周王朝的坟墓。周王朝东迁以后,并没有带来转运的机会,王朝日渐衰落,诸侯方国不断崛起,后来出现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个异彩纷呈,把周王朝搞得更加暗淡不堪。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即将走进人类历史的垃圾堆,预示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即将到来。您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