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天时代】用卫星宽带架构海洋物联网
物联网在几年之前就已经成为人们集中讨论的话题,至今热情不衰。但是在海洋领域,对物联网的讨论要相对少得多。这并不是因为海洋、航运领域不需要搞物联网,而是海洋物联网缺少一个重要的元素。
我们首先来看物联网的定义。比较常用的定义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可以发现,用通信技术把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是物联网得以实现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辽阔的海洋上,这正是最困难的事情。
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在讨论海上通信时,都承认卫星通信是解决海洋通信的最合理手段。他们同时也指出,卫星通信的速度慢、费用高,无法支撑物联网的应用。这是物联网难以延伸到海上的最大原因。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上述讨论中的“卫星”一般是指海事卫星,海事卫星所拥有的无线电频率带宽有限,卫星数量少,因此带宽资源少,终端采购费和使用费都非常高昂。铱星投入使用后,改善了海上卫星通信的资源情况,但服务也仅限于电话、短信和低速率数据。
12月1日,在“2015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深圳海卫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卫通)发布了新一代海卫通产品并开通服务。此项业务的推出,彻底改变了物联网无法延伸到海上的被动局面。按照海卫通公司发布的套餐费用标准,其资费水平要比传统移动卫星通信低两个数量级。按照常用套餐的流量,不但船舶本身的主要分系统可以实现船岸一体化,还有足够的带宽来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集装箱本身可以联入船上的局域网,再通过海卫通服务与岸上的货主相连,实现真正的实时物流监控。
那么,海卫通是如何做到又便宜又好用的呢?首先是海卫通的工作机理和海事卫星、铱星都不一样。海卫通所连接的是常规地球静止轨道宽带通信卫星。这类卫星的数量很多,目前有两百多颗在轨道上工作,覆盖了地球上主要的航线和沿海地带。另外,常规宽带卫星的通信容量比较大,所有海事卫星和铱星的通信能力加在一起,也不如一颗大型宽带卫星。这就决定了海卫通有丰富的卫星资源可以提供给用户,而且价格比海事卫星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为什么此前海事用户不能使用常规宽带卫星呢?这主要是因为常规宽带卫星的地面终端采用抛物面天线,必须以一定的精度指向36000千米外的卫星。在运动的船舶上,这是很难实现的。海卫通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跟踪式天线技术,靠GPS、陀螺仪等设备测量自身的运动,然后通过伺服机构,随时保持天线指向卫星。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改进,海卫通的跟踪式天线已经非常成熟、可靠性极高,完全可以像手机一样销售。船舶用户只要把天线装在自己船上就可以使用。
另外,海卫通提供给用户的是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务,船主和货主不需要自己办理带宽租用、电路开通等手续,不需要自己寻找卫星通信资源。只要装上海卫通的终端,购买套餐服务,就可以立刻联入网络。智慧海洋、智慧航运的各种应用就可以开展起来了。
这样的应用不局限于航运,还可以扩展到海洋事业的各个方面。用一些研究者的话说,这将会使海洋上各种物品在生产、流通、运营的各个过程当中都具备智能,从而提高海洋管理效率和物品使用效率。用户可以在这种智能化的环境下发现需求、开发应用,从物联网和智慧海洋、智慧航运中找到更大的经济收益。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