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才华横溢,为何终生不能考科举
李贺是李唐宗室,乃是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裔,本就是远支宗室,传到李贺这一代,家道早已没落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宗室血脉给李贺带来的荣誉感,李贺自小也心怀远大抱负,发奋读书,以备他日考取功名重振门楣。
李贺也很有文学天赋,儿童时代就通晓词章,少年时期就名气在外,加上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所以很顺利的就通过了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在此之前可以说李贺的人生可以是顺风顺水,才气闻名乡里,科举仕途顺畅,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他浪漫主义的诗风也由此养成。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在李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改变他人生的第一次劫难降临了,有他的竞争者,嫉恨他的才华与名气,意欲毁掉他的仕途,便提出李贺的父亲名曰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应该避父亲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取进士功名。

在这里,纵横简单说说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区别于我们熟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
唐朝的科举沿袭隋制,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选拨人才的考试制度,唐朝科举考试有常科与制科两种,制科是皇帝下令才会临时举行的考试,而常科就是每年都开设的考试,包含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科目,唐朝前期很重视秀才科,后来渐渐废除,后来注重的科目只有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其实就是背诵诗文填空以及翻译注释,只要肯下功夫就没什么困难,而进士科就比较考验考生的学识、见地以及文学功底,所以唐高宗以后对进士科极其看重,位列朝堂的高官基本都得是进士出身。
李贺生活科考的年代是唐德宗的贞元年间,也就是说举进士才能任高官已经是朝野共识,让李贺避讳而不准参加进士考试,就相当于断送了他的仕途,让他与朝堂高官绝缘,多么狠毒的一手诽谤啊!

李贺的老师,著名的诗人韩愈闻知此事后,特意做了一篇《讳辩》力挺李贺,“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
大概就是说尊者亲者是两个字的名字,不需要对单个字避讳,孔圣人的母亲名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不说征就算是避讳,同理,李贺父亲名为李晋肃,只要不连起来称晋肃就算避讳,单独称一个晋字不算冒犯父亲名讳;
再者,古礼并不讲究避讳相近的字,晋与进士只是同音并不同字,不能以这种荒谬的解读来限制李贺的科考之路。

然而李贺年少轻狂,得罪了不少人,不仅竞争者如此诋毁他,就连一些朝臣也看不惯他,也赞同这种说法,只有韩愈不留余力的支持他,可惜韩愈当时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他的力挺并没有发挥作用,礼部官员也是个糊涂蛋,最终对谗言予以采信,不允许李贺参加进士科考,断送了他的仕途。
对于自小苦读,一心入仕报国的李贺而来,这一打击无疑是沉重的,后来他也曾被启用做了从九品的小官,负责在祭祀朝拜时带领官员参拜,李贺不甘一生做着没有意义的小官便辞官回家了。
此后的他的诗词也多了一个主题——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仕途的坎坷让这位才子一生愁苦多病,年仅27岁就与世长辞,李贺一生虽然没能留下政绩,但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贺的诗鬼名号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