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要怎么设计?
徐老师的《汽化和液化》课,有一个有趣的环节,在保鲜袋里倒上酒精、密封,放到热水中加热,胀了起来,拎出来,又瘪了回去。
当老师提问原因的时候,学生应道,热胀冷缩。这个回答用到了之前学过的原理,回应的学生应该是很得意的。
老师说沾了一点边,马上就有同学提到了“汽化”、“液化”,瞬间点了题,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
热胀冷缩已经可以部分解释这个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呢?部分较真的同学可能还是会有类似的疑惑。(拓展阅读:《半吊子科学:让学习更有意义
》)因此,这个演示实验完全可以再挖一下,而不仅仅只是起到提升学生兴趣的作用。
其实,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对比试验,来证明酒精的物态变化才是保鲜袋剧烈膨胀的决定因素。将尺寸大小同一且没有酒精的保险袋放入水中,再来观察它的形态变化。对比之后,就可以看出空气和保鲜袋的热胀冷缩并不足以解释保鲜袋剧烈膨胀的现象。
以上的处理,是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去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对照的思想。当然,这纯粹是某一环节的发散,并不是教学实际的重难点。
从教学设计可以看到,教学重难点是总结水沸腾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前置学习的学情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沸腾前后气泡变化的观察会有问题。因此,这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气泡的变化规律。
老师选择了20min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各种现象。这个环节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有同学实验操作不熟练或者不正确;二是各组进度不一,快得很快完成实验,慢得很久都没有做出结果。
从老师耐心的等待以及课后的交流,明显可以看出对学生亲自动手实操的重视。老师想兼顾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能够兼顾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学生在两方面都不够强的时候,就会出现两方面的训练都不够深入的问题。
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先完成实验观察、分析的目标。先带领学生一起去回顾前置学习时水沸腾的微课,重点关注气泡的变化规律。如果水沸腾的微课仍然不足,可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然后请小助手用平板的摄像头将实验过程投屏。解决问题之后,再考虑实验操作的问题。
如果非要学生实操,那就先拿最快的小组的现象投屏分析,再给其他小组时间去完成实验。针对学生操作不熟的问题,可以提供微课给学生,有需要的就看,没需要的就直接去做。
因此,实验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先确定有限目标。重在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然后考虑组合问题。这些东西最好不要混在一起,学生的认知负荷会非常大,而且老师也很难一下子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最好还是一个环节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过渡到其他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