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生的必修课

总被忽视的语文

语文课,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语文如空气,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小学到高中,一个人要上1.3万节语文课,占总学时21%以上。但恰恰是这样一门学科,似乎到了初中、高中,却时常被人忽视。

记得上高中时,上课最适合补觉的课是语文课,少刷几道题也没关系的是语文课,课外补习班最少的是语文科目……在小学里占据绝对地位的语文学科越到高年级居然越被忽视。究其原因,语文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小学、初中语文底子打好了,高中以后基本上差不了。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它对大家似乎都挺公平,不至于有人听不懂语文课,也几乎没有人能拿满分。

语文最大的绝招就是“不可控”,它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低年级的语文大多考的是生字词、古诗、课文的积累运用,学生花力气去背诵,多读多写就能得分,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理解的难度也越大,即使把整张试卷写得满满当当,也不能保证得分。

谁的青春文学里没有一本优秀作文集呢?

正如张琛在《被嫌弃的语文的一生》中写的:“一张轻薄的语文试卷上,我们能轻易看到足以撼动学子整个人生的教育野心:先来几个字词填空、病句选择,考验的是说人话的基本功能;诗词名句默写,既培养吟风颂月的人生雅趣,也不忘家国山河的壮志豪情;必不可少的古文名章,先考翻译理解,再谈老祖宗的醒世道理;现代文阅读从社会热点到抒情散文,不管什么题材,都要分析一下作者的心情与期待;最后一篇800字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主要考名言警句、名人案例的背诵情况,坚信字如其人理论的老师,还要努力从字体上看出考生的德行。”

语文课如此重要,但生活中学不好语文,说不好话的人比比皆是。小视频里也充斥着各种文不对图、矫揉造作的文案,看上去很美,却不能深究其意。网络上“的得地”乱用,生活中奇葩标语涌现,错别字频出,看得人直闹心。

到头来,语文教材最大的用处,只能是背古文古诗了

语文要使人更美好

是时候重修语文了,在这个人人都会发表言论,人人都能写字,人人都应该能够写好文章的时代里,语文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起,一场教育改革让语文压倒数学和英语成为“拉分之王”,“得语文者得天下”成为金句。温儒敏教授认为,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近年来新出的语文教材也专治读书少的毛病。

古代人学语文,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一路读下来,从似懂不懂到慢慢读懂,这是浸润式的学习。但是现在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接触到的事物也太多了,从课本到生活,充斥着色彩与动态,再加上应试教育盛行,再像以前那样学习也不现实。

古文现汉、诗词歌赋,通通可以“阅读理解”

但无论怎么说,阅读是第一要义。“打造一间阅读教室”成了流行的口号,各个地方都在评选“书香家庭”、“书香教室”、“书香校园”。阅读,语文,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为他们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是老师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大气候改变不了,那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学生,能改多少是多少。让学生“在浮躁的时代找到一块精神的栖息地”,用语文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人生仰角”。

就像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