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名人录|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余名硕博士的宗师

若懂点民国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陈寅恪,因其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界也诞生了这样一位“院士中的院士”。

时钧(1912.12.13-2005.09.01),江苏常熟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缅因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2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捐资设立了"时钧奖学金"。

01最前延

出身书香

1912年,时钧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的一个小镇的读书人家。父亲应试未中,寄希望于子女,要求子女认真读书,成为有学识的人。

他在年少时便显现出过人的才智,高小时就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章回小说,而且和同学比赛,能把三国的回目、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因为爱好文学,他在高三时还曾经被《吴县日报》聘为业余编辑,负责副刊《冬青》的编辑并撰稿。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东吴大学读书,但因种种原因,后重考,并于次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深造。

求学的四年时间里,所学课程几乎都是“优”或“优+”,在此期间还获得过“裴克”奖学金。

大学毕业之后,时钧随即报考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进入缅因大学深造。时攻读两学期后,又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

02最前延

国难当头,毅然回乡

七七事变后,身在异邦、心系祖国的时钧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婉言谢绝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怀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渴望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当时钧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很多美国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回到打仗的地方去?”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样简单、坚定的回答,今天听来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03最前延

娃娃教授

1939年2月,27岁的时钧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执教生涯。

由于时钧先生是当时中央大学化工系最年轻的教授,而且讲课也特别精彩,学生们就给时钧先生取了一个昵称——“娃娃教授”。

时钧先生执教60多年,培养包括硕士、博士70余名、两院院士16名。

陈家镛(中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梁晓天(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泰斗

)、闵恩泽(中国催化剂之父)、张存浩(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陆婉珍(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创建人)、朱起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胡宏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明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时铭显(石油化工机械专家)、陆钟武(东北大学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曹湘洪(石油化工专家)、江东亮(著名材料科学家)、徐德龙(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懿(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南平(历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别看这位教授年纪轻轻,时钧先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曾说,“恩师讲化工热力学的时候,那些枯燥的理论仿佛放电影一般在我们的脑子里通过,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乏味。”

“一生执教兴国,半世甘为人梯。”这是时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04最前延

总理接见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云集首都,制定《1956-195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并与严东生等共同负责制订硅酸盐组的课题,设计中国科学的未来。

当周总理与代表们一一碰杯的时候,时钧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44岁的时钧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时钧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他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后来他又同汪德熙、张建侯、余国琮等共同拟订了第五十六项(基础研究)中有关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划。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和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还进行了湍流塔试验和膜分离技术的研究。

06最前延

高龄入党

时老先生最初提出入党申请是在1956年初,虽然在其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对党的信仰坚贞不渝。

2001年初,年近九十的时钧再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2001年2月16日下午,时钧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时老先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在老人心中留存了近半个世纪的心愿终于得以了结。

07最前延

豁达大度

令他身边工作人员最敬佩的一点就是,老人气度非凡,即便是面对曾在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记仇,而且还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飞跃。

在生命的最后10年,尽管已是耄耋老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早就应该颐养天年了,但时院士仍然没有停止工作。

时老捐资设立了“时钧奖学金”。每年都会奖励一些优秀的学生,每到12月13日(即他的生日),他还要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激励他们矢志攀登科学高峰。至今,已经有4批20名学子获得了“时钧奖学金”。

2005年9月1日,时钧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写在最后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在于他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更在于他对后人有多大的影响。时钧先生,留下的是在化工行业上的深远影响,是他培育的一批又一批的时钧接班人,亦是整个国家的精神财富。

最前延本着崇尚科学关注中国院士之情怀,特整理此文,部分素材及文字参考各大网络,仅限分享,无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谨以此纪念时钧先生(院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