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鲁京《勿忘师恩》
文/鲁京
【作者简介】鲁京,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在京从事金融工作,有网络长篇乡村小说《风雨狮子庙》《邻村的双杨树》等作品,杂文、散文常发表于《济南日报》《作家荟》等报刊杂志。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周五傍晚,手机铃响,话筒里传来老家同学阿亮洪亮的乡音:“周末回来吧!喝一壶!”听语气不是商量,是命令。“不回,上周刚回了。”我拒绝了,虽然我这位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同学魅力十足,但依然无法抵消我数百公里往返的疲劳感。“周六,我把初中的班主任张老师请过来,和大家一起聚聚,你最好回来。”阿亮那边的声音变得十分正经。“能回来,就尽量回来!”他又特别叮嘱了一声,把电话挂掉。
作为一些学习一般,其他方面表现也普通的学生,他们眼中的老师同学也是另类的,因为你不出众,不但老师不关注你,同学们也不会在意你。一般情况,老师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好,出类拔萃的好学生身上。或许那些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坏学生,也容易让老师操心,所以也能让人记得住。另外,在我的眼中,老师每几年都会送走一批学生,迎来一批新生,二三十年的光景,桃李早已满天下,老师再好的记忆也不会把多少人留在脑海里,更何况一些普普通通的学生。当然,对于阿亮这类一直学习好,混得好的同学,老师同学都能记住,也是理所应当,我们理解。(所以他请客也是理所应当,哈哈)
记忆回到三十年前,在县国办三中上初二那年,暑假结束刚刚开学,迎来了我们的新班主任,高高的个子,黝黑而稚嫩的面孔却带着一脸的严肃,深邃的眼神里透着历史老师特有的气质。可惜那时的我,本来智力就不超群,又得了个神经性鼻窦炎,隔三差五就头疼请假,学习成绩糟得没人在意你,初二上完便休学回家。一年后身体好转,又回到学校重上初二,我过去的同学们连同班主任张老师在初三年级,全力准备中考冲刺。初二与初三的教室隔得很远,见面较少,只是在校园的篮球场上,偶尔见到张老师,篮球砸在篮板上的声音很响,那时的他很年轻,二十三四的年纪,只比我们大八九岁的样子。
寒窗苦读十几年,都经历了多位老师,同学聚会的时候也都会念起自己的老师,想起对自己的恩情。而一些如我之人则遗憾学生时代的普通,虽然没有忘记上学期间的每一位老师,但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记得起,更何况一个跟他只有不到一年的学生。或许每个人学生都有对老师崇敬的心愿吧,周末恰巧没事,高铁把城市的距离又拉进近了许多,北京和济南不到两个小时,我准备借机回去见见张老师,心想,即使他不记得这个学生,毕竟学生的心里有他,当然,这个学生还代表了一群上学不出众,不调皮捣蛋的学生。
阿亮同学把请客地点选在了山清水秀的千佛山脚下,到达酒店的时候,同学已经坐了一桌,因为经常见面聚会,大家见了自是打荤唠嗑,笑语不断,为了谁坐在主陪副陪的位置争让不休。忽然,站在窗子边上的一位女同学喊了一声:“张老师来了!”大家如听见上课铃声一般,立刻静了下来,齐刷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仿佛回到了上学期间等候老师进人教室的情景。
张老师身着藏青色的裤褂,黑色皮鞋布满尘土,那张黝黑的面孔上带着一成不变的微笑,风尘仆仆的样子一点都看不出五十四五的年纪。
“张老师好!”“张老师好!”
“道宝,变胖了啊!”
“小兵,头发白了不少啊。”
“阿亮,精神不错嘛,比原来高了一大截子。”
“小英子,还是那么精神!”
……
竟然一个名字也叫不错,阿亮悄悄给我说,事先张老师并不知道哪些同学参加今天的聚会。饭后我们才知道,教历史的张老师,记忆力就是好,我们就似那埋在泥土里的盆盆罐罐,在张老师眼中个个都是宝。
推杯换盏之间,老师与学生一起忆起三十年前的趣事,欢声笑语中向张老师频频举杯。一件件往事,张老师如数家珍般的说出来,令在座的每一位动容不禁。张老师是县里的高考状元,当年全县的八大才子之一。我们那一届是张老师大学毕业后做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生活艰苦,初中的孩子也住校,吃喝拉撒睡都在学校里,班主任即是老师又是临时父母,学习生活都要照顾,现在看来二十三四岁的张老师那时候也是个大孩子,处事尚不成熟,但是在我们眼里早把他当做了家长一般。今天为了一桶粥与邻班吵架,明天为了抢占操场与上一级同学动手,关键时刻都要请张老师出山搞平。年轻气盛而血气方刚的张老师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是正直负责的名气却在学校内广为人知。
往事可以回首,随着大伙的酒劲越谈兴致越高,过去伤感的事情也早已变成美好的往事。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上,却不被我们所知的事情,带着温情和感动流淌出来。为了一名因为填错档案而影响前程的同学,张老师坐公交数小时夜奔百公里外的城市,自己花钱寻找关系去更改学生的失误,从而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了一个家境贫寒面临失学的学生,张老师骑自行车多次去家访中做工作,自己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去补贴贫困的学生。还有许多,许多……自己的老家距离学校只有三四公里,张老师却吃住都在学校,从早到晚一直和学生们在一起,无微不至而又尽心尽力,早已超过了他年纪应有的成熟,甚至数周过家门而不入。
张老师说得很随意,在他看来,似乎都是应该的,对听众来说,却早已泪眼婆娑,老师做的一个小事,对农村长大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改变了一个家族命运。眼前的张老师在我们的眼中不禁又高大了许多。农村长大的张老师,家境贫寒但意志坚强,当年以全县第一的文科状元跳出了农门,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有许多机会留在城里,但他并没留恋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离弃务农的未婚妻,而毅然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员,这其中怀有对回家乡报恩的情怀,也是一个学子个人情操的体现。
张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父母不会因为自己孩子的学习好与坏,听话不听话而分出对谁爱的更多,做老师的也不会这样做。张老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师,同样这句话也是无时无刻在提醒,做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这次见面,改变了我狭隘的思想,张老师是多数老师的代表,并非老师只偏爱那些学习好,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孩子,都是他们的挚爱。有个词叫“恩师难忘或者师恩难忘”,每一位老师都有恩于学生,这种恩情将影响我们的一生,所有人都应做到“勿忘师恩”才对。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