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又到九九重阳节了,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而享宴高会,发思古之幽情,则是古人庆贺重阳佳节的重要形式。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日,文人雅士相互邀约,或登高远眺,舒展筋骨;或临风把酒,抒发情怀;或遍插茱萸,赏菊唱和,其乐融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登高,感受悲秋情怀。

诗仙李白重阳节受邀,与友人崔侍御在宣州登山,感慨万端,写下了一组长诗抒发情怀,其中有句: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诗人感叹光阴易逝与怀才不遇,表达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蕴含了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诗圣杜甫也写过不少“登高诗”,而以《九日蓝田会饮》七律诗最为著名: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诗人感念时光老去,韶华不再,这是自然规律,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这样的意境,比中唐令狐楚的“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南宋文天祥的“怕见镜中新白发,长将破帽裹西风”要深邃得多。

登高,寄托怀乡情结。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盛名,他的送别诗总是点中人们心里最为柔软的地方,其在《蜀中九日》里写道: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人登的是他乡的玄武山,时序是九九重阳,角色是客中送客,借送友之名抒自己思乡之情。后两句是诗中名句,以北雁南飞,反衬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据考证,这场重阳节登高送行酒,主角是“初唐四杰”的另一人卢照邻,他即将登程回归故里,也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他的诗里虽然也有悲字,但并不让人感觉到一丝悲伤凄凉,反而有一种宽广大气的胸怀,因为卢照邻要回归故里,衣锦还乡,最后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壮阔!

登高送行之中,发起人是邵大震,他应该是本地人,也写了一首诗: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其诗意诗境比两位初唐文坛“大咖”就差得远了。当然,重阳登高触发思乡之情,久负盛名的诗作,当属“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据说这是他十七岁时所作,少年老成,孤苦伶仃的王摩诘独自一人,漂泊于洛阳与长安之间,两个“异”字加一个“独”字,使心中的孤苦倾泻而出,从此以后,“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成为每个华夏儿女萦绕于心的一种情结。

登高,望得见边关冷月。

同样是重阳登高远眺,望乡思乡,两度出塞的边塞诗人岑参却吟出了不同意味,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吟道: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该诗原注:“时未收长安。”应该是平定安禄山起兵叛乱之时,重阳节行军至凤翔所写,这首五绝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重阳思乡情,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尤其是结句,用的虽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寓巧于朴,余意深长,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另有一首《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同样是边塞重阳登高诗,与前首诗境略有不同,这是边塞短暂的欢愉场面,歌颂在唐朝名将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将士们高歌畅饮庆重阳的情景,从悠扬的笛声、嘹亮的歌声里,我们听得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被康熙授为御前侍卫,多次随帝出巡。28岁那年,奉旨与抗俄名将郎坦出使梭龙(今黑龙江),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阳,写下了这首《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上阙写景状物,渲染肃杀萧索、凄清冷寂的氛围;下阙借登高之际,极目远眺,望见一行南归之雁,抒写思乡之情,一句“不为登高,只觉魂销”意境全出。

登高,觅得到风雅闲情。

重阳登高,更多的是欢会,人们相约出行,赏菊论诗、佩插茱萸、饮宴祈寿。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一首《过故人庄》,让我们念念不忘重阳节访友的美妙: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他也爱写“登高诗”: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九日得新字》

诗人在重阳日早早预备了美酒去寻访隐士高人,一同登高怀古,像那东晋的孟嘉“龙山落帽”也风雅,还要试穿新裁制的寒衣,佩插上茱萸,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而晚唐诗人杜牧的心情更美,他在《九日齐山登高》里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他简直像个顽皮不羁的孩童,在重阳佳节登高时,竟高兴得忘乎所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想着他满头银发插满黄菊花的模样,我不禁会心一笑。

还有北宋大文豪苏轼,重阳登高太忘情,一不小心把人家杜牧的诗抄了一遍,整出了一首词来: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少年游·重阳》

看看,上阙几乎照搬,这东坡居士也许是太喜欢小杜的这首诗了,也许真是满头遍插黄菊花登山而归的吧。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0)

相关推荐

  • 【诗】重阳

    澄江静如练,倒映着远近斑驳的秋山 红叶胜火,一簇簇,一团团,比春花还绚烂 水天一色,就像泪水清洗过的蓝,滴着露珠 偶然云过,打扰了一行尝试南飞的高雁 打一壶酒,与好友一同登上南国的姑娘山 翠色如醉,点 ...

  • 九九重阳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九重阳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淘诗词 重阳音乐:于丽娜 - 听荷 尽孝心传孝道 重阳节到了.古人此时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尚.在"六朝金粉,十代故都&q ...

  • 寒露总被重阳抢镜,不如搭伴一起出场

    今年的寒露和重阳挨得紧,7号重阳,8号寒露.这让写文的人颇有点发愁:因为寒露节气里的很多习俗和重阳节是一样的,比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花糕.而且,寒露节气和秋分节气一样(秋分:大观在上,风物可观) ...

  • 登高赏秋景 重阳抒情怀——唐代重阳节登高诗赏析

          登高赏秋景   重阳抒情怀 --唐代重阳节登高诗赏析 川     雪 今天是重阳节,时值深秋,秋高气爽,霜景迷人.诗人们登高揽胜,赏景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先看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 ...

  • 这两首诗写重阳节,古人不但插茱萸,而且还插菊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那么重阳节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的习俗之一,插茱萸和插菊花.这些风俗现在有些不是很时兴了,但是了解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来谈谈插茱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