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二)
之前发过第三单元解读,今天有新的内容。
人文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第一条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作文心”的表述,要关注两点:一是读文章要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二是感受情感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第二条语文要素是习作策略的要求,告诉我们先要确立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表达情感的内容(选材)。
《匆匆》
《教师教学用书》中确立的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将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两相比较,就能发现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源自课程标准、单元主题、语文要素、课后练习等。我们如果能站在编者的立场设定教学目标,思考教学,做到前呼后应,一着不让,步步为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才有可能。
文本解读:
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忧伤、惋惜、后悔、无奈、着急、迷茫……
作者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到语言文字中,并用特殊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看见很多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对比、叠词、前后呼应。所有特殊的表达手法后面都有作者特殊的情感需要。
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很多个问句,全篇有12个问号,最为集中的是开头和结尾,这些问号里又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先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接着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是有人偷了他们吧;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两处既是猜想,也是作者的一个疑问。在这两个疑问后面作者用了“冒号”,因为作者又开始接着追问。一层两层三层,在层层追问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多么想把时间追回来啊。
课文第一句也非常优美,列举了三样事物,其中“再来、再青、再开”让人充满期待,那我的日子是不是也应该有“再回”的时候呢?所以作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但是最后的问是“谁?何处?哪里?”这些都只是问号,没有答案。在一连串的追问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怅然若失,一种深深的无奈、无力。
结尾两段的追问:
第一层“我能做什么呢?”自问自答:只有徘徊、匆匆罢了。针对“徘徊”和“匆匆”,作者继续追问,并自问自答:青烟、薄雾。接着继续追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并用反问的句式来回答“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在第四自然段中,从“青烟、薄雾、游丝、赤裸裸、白白”这几个词,说明作者是在抽丝剥茧、刨根问底地追问,在追问中作者也找到了答案:什么也没做,只是白走一遭。
第五自然段照应了开头,但是情感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作者已经追寻到答案了的自我疑问,表达了后悔、遗憾之外,更有一种不甘,想要好好地珍惜时间。
文章前后两处所藏着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前面的追问是没有答案的,是无奈和无力,而后面的追问是在抽丝剥茧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于是产生了一种不甘心,这两种问是有情感、层次的递进的。
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是写时间匆匆流逝的,但是写的角度不一样。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写“八千多日子是怎么流逝的”,而第三自然段是具体写“一日是怎么流逝的”。
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
在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长长的排比句。这里有很多动词,“4个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这几个动词让人感觉时间越走越快。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要从作者所选取的材料中去看看。
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和太阳再见、叹息”,这些事件都是生活中最平常琐碎的事。作者不写自己读书思考写作的事,因为这些事较为有意义,是能够留下痕迹的,而吃饭洗手发呆是留不下痕迹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才觉得时间流逝得越来越飞快。藏在字里行间的是作者的迷茫、心慌、无奈、着急……
《那个星期天》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早晨、下午、天色昏暗”就表明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写了“我”盼望着出门,从早晨一直盼望到下午,再盼望到黄昏,但是最终都没能如愿。
第二自然段:
反复出现的词语:那个星期天、就在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早晨;答应带我出去、很久之前就答应、还是这样答应的;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这几个反复出现的词语,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母亲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
特殊的表达里藏着特殊的情感。在这些絮絮叨叨的语词中又藏着什么心情呢?这次出行对“我”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满怀期盼的。正如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中所写的: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我的心情变化是和母亲相关联的:
“早晨”部分(第四自然段):
“我”做的事:跳房子、看天看云、玩蚁穴、看画报。
在“我”眼里,是在“挨”这段时光,表明时光不好过。从“等母亲回来”可以看出“我”的心在母亲那里。从“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看出“我”只能跟蚂蚁玩,很无聊。从“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看出我和无聊,心思不在画报上。“我”做这些事都是为了消磨时光,等母亲回来。
动词:踏、跳、看、蹲、爬、坐、翻看、想象
一开始“我”还是蛮有朝气的,“踏着、跳、看”,后来变成了“蹲、爬、坐”,最后一个人“想象、想象、想象”。这是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从这些动作里可以看出“我”的心情在不断延续,而且程度在不断加深。
在作者的文字中,最后剩下的场面:一个空落落的院子里,一个孩子坐在那里。一股孤独感迎面而来。作者就是抓住细致的动作描写,将人物的焦急、兴奋、煎熬、孤独的内心表达出来。
对话描写:省略双引号
“我”的话语中有很多“走、去”,还有很多语气词“吗、吧、啊”。
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也能把人物的内心写丰富。
第六自然段:
“再不、再不、绝不许”看出“我”很坚决,这是“我”真实的内心独白。
真实的内心独白:
这些情感在动作、语言描写中都是我们体会不出来的,而这些内心独白也让“我”更加立体,将“我”的情感展现出来。
总结:细致的动作描写、细腻的语言描写、真实的内心独白。
环境描写:“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远、缥缈”。这些词跟心情是相当紧密的,说明作者希望越来越渺茫,心情越来越沮丧。“我”明白“我”的希望泡汤了。
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永不休止”、“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作者在环境描写中,有非常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词,于是景语变成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绘图,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本课的教学可以大致分三步:
1.把握内容,了解“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2.细读品味,体会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3.比较课文和“匆匆”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板块一:绘“情感变化折线图”,让情感可视化。
板块二:批注作者心跳的语句,感悟情感表达大法。
板块三:精读课文比异同,完成“交流平台”经验建构。
板块四:“初试身手”学运用,完成第二次练笔。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