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场 · 赵小勇:比梵高画得还多还勤奋还疯狂,靠“造假”走进艺术殿堂
在最容易靠近艺术的几种人中,肯定有一种是在生活重压下的贫苦的人
一个靠搬砖头为生的穷困工人,零基础,竟然靠“造假”成为一名画家,而且在世界各地的画商中炙手可热。与其说是大芬村成就了他,不如说是因为贫穷。
纵长400米的村子,8000多名画工,年产100万件画作,占世界仿绘名画市场的60%以上份额。
赵小勇从来没有听到过油画这回事。1996年的一天,他从打工的一家陶瓷厂来到这里。开始照猫画虎地临摹,没日没夜地学着画,当然也挣不到什么钱。后来听说梵高的好卖,一头扎进去。他后来回忆说,几乎画过梵高的所有作品。《鸢尾花》《向日葵》《咖啡馆》。最多一天能画10多幅。开始是让肌肉记住笔触,眼睛记住结构,直到烂熟于心,不用草图,就直接在画布上画。
他记得是1999年,一个香港画商定了10幅,交货时非常满意,就又给了他20个订单。从那时他算是步入正轨。慢慢的还有了名气。20年他自己都记不住画了几万幅梵高。
一起画画的画工们也好奇,他们不懂艺术和理论,可也想知道知道天天摹仿的人。在破旧的放映厅看过关于梵高的电影,才知道他一生也穷苦不堪,只卖过一幅画,而且是在孤独与抑郁中死去的。那天一个一起画画的叫小鱼的姑娘喝了点酒,哭着说不想像梵高一样悲惨地死去。他沉默了很久,萌生了去看看梵高—这个给了他好一点生活的画家。
反正是在他坚持这个想法,并不懈的努力下,还真的实现了他有生以来这个最大的愿望。不过此行让他多少有点失望。见到多年合作的荷兰画商,却发现他的那些画原来不是在什么画廊里,而是摆挂在街边小店。他去美术馆看梵高的原作,在那幅《自画像》前惊呆了,“颜色不一样,感觉也差太多呀……”
那是2014年,从下午两点一直画到凌晨两三点,就横七竖八地睡在画了一半的向日葵下,种种情景脑海里闪过。在梵高墓前,他静默很久,像在家乡扫墓时一样,他给梵高点了三支烟,他第一次想到要自己画画。
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与一个靠他养活了全家人的穷苦人发生了一种联系。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的画工,从心理上成为了一个画家。这应该是艺术史上的小小插曲或者奇迹吧。
赵小勇回家乡为老人、乡亲们画像,画童年玩耍走过的石板路,画身边有血肉有情感的人,画每天劳碌、挣扎在其中的生活场景。
他说,见过梵高才真正知道了一件事情,这也是20多年经历的最大收获: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啊。而且他确认了一个关于艺术的想法,最能够理解、感悟艺术的若干种人中,肯定有穷苦的人。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慕道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方化 曹欣宇 扬木子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