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说币 ▏5分面额纸币的故事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从2007年4月1日停用。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会记得:1分纸币是黄色的,票面主图案是一辆卡车;2分纸币是蓝色的,票面主图案是一架飞机;5分纸币是绿色的,票面主图案是一艘轮船。
第二套人民币中的纸分币,其中1分纸币因其票面上印有卡车图案,颜色是金黄色,又称其为“金卡车”;2分纸币印的是飞机图案,票面呈蓝色,又叫“蓝飞机”;5分纸币图案是大轮船,整个票面草绿色,称其为“翡翠船”。它们开始发行时,均加盖罗马冠字和阿拉伯数字,俗称“长号纸分币”(或称“有号纸分币”),后来一度停止发行。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活跃,硬分币供应紧张,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又恢复了纸分币的印刷和发行,但这次投放市场的纸分币只有冠字,无阿拉伯数字,俗称“短号纸分币”(或称“无号纸分币”)。
2007年4月1日起,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停止在市场上流通,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为纸分币集中兑换期。
其中5分面额的纸币上的这艘船,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这张纸币正面的轮船,叫“海辽号”。
“海辽号”是美国Manitowoc船厂1920年的产品,原名为San Antonio。
“海辽号”为民用船只,归属招商局。
“海辽号”是一艘3500吨级的美国造“大湖级”海轮,原本负责上海—福州—厦门之间的客货运输。
1949年3月,“海辽号”和其他14艘轮船一起被国民党海军军方接管,征为军用。
“海辽号”可以称做当时“响当当”的轮船,并不是因为其性能有多么“优异”,而是因为其“闯祸”功力非同一般。
“海辽号”在当地还有个诨名,叫“海上扫把星”。
翻了翻关于这艘船的相关资料,此诨号可谓名副其实。
“海辽号”开始叫“海闽号”,其首次航行就撞沉了吴淞军港的一艘军用轮船,导致16名军校实习生丧生。
随后,“海闽号”又在厦门撞沉了国民党海军先进驱逐舰“伏波号”。
“伏波号”是一艘英国建造的1400吨级驱逐舰,原名为皮图尼亚号,其设备十分先进,“二战”后,作为战争剩余物资折价卖给了国民党海军。此舰刚刚到国民党海军手里,就被“海闽号”这艘民用运输船撞沉了。舰上100多官兵只活下来一个人。
撞沉了“伏波号”驱逐舰之后,国民党海军差点因此和招商局翻脸,最后招商局只得将“海闽号”重新刷漆、换件,并改名为“海福号”。
名字虽然是改了,但是国民党军队的噩梦,并未因此结束。
不久之后,“海福号”又在长江意外撞沉了国民党陆军运兵驳船队,100多名士兵因此葬身江底。
此事之后,“海福号”改名为“海辽号”。
这艘专灭“自己人”的运输船,因此在当地被称为“海上扫把星”,声名远播。
据说当时有特派任务,国民党军队空军伞兵第三团去我国台湾,并让部队搭乘“海辽号”。
伞兵们听到“海辽号”的大名,想起自己有几百名“战友”被其“意外”弄死了,死活也不上船。
这逼得航运处临时改换了一艘坦克登陆舰运送这些士兵。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上海战败,舟山成了战争前线。由于兵力不足,国民党准备把汕头重建的十二兵团五万余人调到舟山支援(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即淮海战役中全军覆灭的黄维兵团,后在江西重建),担任此次运输任务的船只,就有“海辽号”。
在这次决定“海辽号”命运的航行中,共产党人成功策反“海辽号”上主要负责人,“海辽号”当即决定“起义”。
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对“海辽号”的监视,船员谎称船上设备正在修理,不能按时起 航。
晚上,“海辽号”偷偷地驶向我国香港鲤鱼信号台。
到了海上,为了防止国民党派飞机轰炸,船长指挥船员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漆将船体颜色改变,同时改变船面构架。
为了争取时间,拖延航行时间,又发报称:“主机滑动气门调节阀故障,抛锚修理。”“我轮正在自制零件,争取尽快续航。”
经过与国民党当局七天的“捉迷藏”,“海辽号”悄悄地穿过琉球群岛和朝鲜半岛,进入渤海湾。
9月28日早晨,“海辽号”驶入大连港,正式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海辽号”船长方忱流下令:“立正!升旗!”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船头冉冉升起。
在“海辽号”起义影响带动下,1950年,中国香港招商局共有13艘海轮相继起义。
“海辽号”后改称“和平号”,是新中国建国时最大的海轮。
为了纪念“海辽号”起义成功,中国人民银行经研究,并请示中央批准,在设计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时,将“海辽号”作为5分币主图案呈现在人民币上。
(本文选自刘涛、谢志斌《谈钱说币》一书,增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