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片,困在了爱情套路里?
就是喂了狗?
青春电影曾经有过辉煌,创下过小成本的奇迹。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儿》《匆匆那年》《致青春》《栀子花开》《左耳》《我的少女时代》
少年的初恋、成年、叛逆、与父母冲突等缠绕在一起,引起了青年人的怀旧和共鸣。
谁不喜欢看年少的漂亮男孩女孩们谈甜甜的恋爱呢?
于是,资本扎堆于青春片,小成本大收益,多好的买卖。
那么,如何在同类的青春电影中脱颖而出呢?
为了冲突升级、吸引眼球,不断添加夸张的刺激性作料,追求耸动的戏剧性,性、暴力、撕逼、堕胎、小三、出国……
青春电影逐渐演变成没有爱情的青春,就像是喂了狗。
同质化的内容,层出不穷的狗血,千篇一律的爱情,观影热情很快从青春题材迁徙,留下一地狼藉。
而青春电影《盛夏未来》,如此强大的阵容,陈正道执导,张子枫、吴磊、郝蕾、祖峰主演,浪费了这些演员的演技,依旧逃不开“爱情”的魔咒。
这部电影讲述了阳光女孩陈辰,与追梦少年郑宇星携手青春闯关,勇敢奔赴未来的成长故事。
除了爱情,导演和编剧似乎还想讨论代际沟通、同性群体的议题。
是的,同性群体,这也是备受吐槽的焦点。
电影上映前,陈辰(张子枫饰演)和郑宇星(吴磊饰演)的甜蜜互动,在抖音平台刷屏,动辄百万点赞,满满的荷尔蒙气息。
前期宣传围绕感情线,对“甜甜的恋爱”、“子枫妹妹的荧幕初恋”多加渲染。
实际上,谁能想到男主郑宇星的前恋人MING竟不是女人。
这才是喂了狗的青春。
在小印看来,该片除了演员的演技和清新的画面外,剧情稀碎、拼凑明显、乏善可陈。
至于连爱情都没讲明白,就想讨论所谓的社会议题,更是四不像。
观众对青春电影的容忍度早就已经降低。
故事情节是否悬浮,人物设定是否标签化,剧情是否贩卖焦虑,演员表达是否浮夸等等问题成为观众评判的标准。
当大众对青春电影的诉求,不再与“爱情”强相关,国产青春电影又该走向何方呢?
经历过狗血的青春疼痛套路失灵,大IP+小鲜肉的公式失效,青春电影陷入瓶颈。
从近年来或扑街、或成功的青春电影中,可以看出青春类型片的左支右绌、绝境求生。
导演、编剧、资方都在拼命尝试向青春电影中加入新的元素,“青春+”成为利器。
《狗13》讲的是重组家庭中父权与少女成长的话题;《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探讨了校园暴力;《快把我哥带走》聚焦于兄妹情感;《送你一朵小红花》则是抗癌的故事。
因疫情撤档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是青春+竞技的典型;已成败局的《燃野少年的天空》是青春+歌舞;《二哥来了怎么办》是重组家庭的兄妹日常。
还有青春+穿越、青春+怀旧……
似乎只有拿着“青春+”的招牌,才有人买票入场。
似乎“青春+”就可以让新生代的青春电影,与以前的狗血电影划开界限,显得“真实、鲜活而接地气”。
所以,《盛夏未来》试图去解构重组家庭、代际沟通、同性群体,也是顺理成章。
还没学会走,就试图跑起来,显示出十足的可笑。
标签贴上了,绝不是成功的秘诀。
为青春做加法的同时,单纯的拼凑,根本脱离不了套路的窠臼,观众依旧不会买账。
“营销”也成为青春片抓取观众注意力的良药。
营销的基点,需要抓住大众的情绪,在甜、爽、丧、燃等情绪点上下功夫,IP和演员仍然是最好的抓手。
《盛夏未来》其实在电影营销玩法上具备典型性。
该片的出品方中除了老牌电影厂商华谊兄弟外,抖音屹然在列。
抖音短视频平台擅长用高能片段将情绪快速地传导给受众,已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形式。
男主郑宇星的人设就是抖音网红,可谓是从内容到营销模式都充分植入了抖音的资源。
而在IP和演员方面,也占据了先天优势,新生代演员流量和老戏骨的搭配,已经算是王炸的牌局。
2021年3月《盛夏未来》杀青后释出首支预告片炒吴磊张子枫CP,炸出一片少女心。
小印犹记得被《长歌行》圈粉的姐妹,对着《盛夏未来》海报中的吴磊,一边流口水、一边喊着磕到了的痴汉表现;河南水灾期间,以剧组名义捐款600万,也激发了社会的观影热情。
电影映前在猫眼的“想看人数”达到了罕见的93万,超出第二名《怒火·重案》两倍多。
然而,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营销中最大的卖点是BG,结果磕到的是BL。
近年来《陈情令》等耽改剧集的大火,可以看出大众对此接受度良好,然而,挂羊头卖狗肉,自然面对货不对板、被差评退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