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王茂荫与汪雅安程葆母子交集 (徽学研究)

   王茂荫与汪雅安程葆母子交集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8

著名女诗人汪雅安及其子程葆,是晚清时期歙县籍名人,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们母子与王茂荫有交集,知道的人不多。

歙西槐塘,千年古村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南宋名相程元凤、学者程岳、元明时期祖孙“小三苏”唐元、唐仲实与唐文凤,明代学者程孟、明末清初名医程敬通,清代学者汪增、程可山、诗人程培坤、画家程义、篆刻家唐燠、程奂轮、书法家程京萼、围棋高手程兰如等等,他们的故里都在槐塘。汪雅安、程葆母子也是槐塘人。

(歙西槐塘村)

汪雅安,名荌,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比王茂荫年长十七岁,父亲汪锡维,又名损之,字大黉,号斗张,清雍、乾间客寓扬州,左贾右儒,品噪一时。清代文学家潭渡人黄承吉是她表叔。

黄承吉(1771—1842),字谦牧,号春谷,长于江都(扬州),与焦循、李钟泗、江藩诸人友善,以学问相切磋,一时并称“江焦黄李”,嘉庆十年(1805)进士,任过知县等职,后罢官回乡,发愤著述,工于诗词古文,作品别出机杼,著有《梦陔堂文集》等。许承尧《歙事闲谈》著录其《梦陔堂集》。

雅安自幼聪颖敏慧,从表叔黄承吉、表兄黄文暘及夫人张净因受学,诗文更多长进。黄承吉称赞“侄女诗思诗笔,不愧雅安之号。”相传,雅安出生的前一天,母亲郑太孺人梦游蓬莱仙島,见“雅安书屋”额,有童女出迎。出生后,遂以“雅安”为字,后以“雅安书屋”为诗文集。

清嘉庆六年(1801年),二十一岁的雅安适歙县槐塘程鼎调为继室。新安程氏为名族,名儒名臣出得多,名贾名匠也出得多,绳绳继继,代有闻人。程鼎调字禹和,号梅谷,歙县槐塘人,侨寓扬州,生而敦敏,幼研经史,为文高洁,嗜算学,好读孙吴书,旁及岐黄之学,屡试不第,遂业盐扬州,著有《梅谷丛谈》十卷。

雅安过门的第二年,生子名葰,不幸夭折,雅安很悲伤,有诗《大儿葰,性聪慧,忽病逝,是日园中梅花尽落,怆然赋之》曰:“今年梅蕊故迟开,一夜凄风又落梅。开早开迟同是落,无言到底费疑猜”。[1]

嘉庆十年,雅安再生子,名葆,慈爱倍之。不意十年后即嘉庆二十年,经商扬州的丈夫鼎调猝然病逝,享年四十九,时雅安年三十五,程葆年仅十一。

程家本殷实,一贯乐善好施。鼎调死后,家道中落,全靠雅安做针线活糊口,生活穷困拮据。程、汪两家亲族都劝雅安让程葆弃学经商,雅安硬是不许,亲自课子受学。程葆年十四,遵母命奔扬州,拜大舅汪近垣为师继续受学。

近代翰林歙人许承尧称汪雅安为“吾乡咸、同间女界之杰”。[2]她嗜书如命,对朱夫子弟子刘子澄编著的启蒙教材《小学》比较精通,对徽州先贤的遗墨遗迹颇为留心。远祖贞明公(名溥,字天泉,号贞明)有遗书但残缺了,她细心检查,择其首尾,并手录成册。丈夫程鼎调撰有《家训》,她命子侄详细校刊梓行。

雅安生平喜好诗,所作不轻示人。她离世后,其子程葆编辑《雅安书屋诗集》四卷,《雅安书屋文集》两卷,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诗集由阮元、黄爵滋为序。

阮元《序》称:“(雅安)五言古近体,风格大抵与有唐初盛为近,辞气温厚和平,质而不陋,清而不纤,粹然几于儒者之言,十言长句及咏史诸律,则放笔为之,雄豪跌宕,迥非寒俭家所能梦见。如《论诗》六首,洞见本源;《示儿》八首,可铭座右;《论陶诗》一首,尤为至论。”[3]

汪雅安在自述中说她自己“幼受学生于黄秋平师,兼从师母张净因孺人学诗,专务实功,不恃妙语。”她曾与丈夫讨论诗学,认为“人非有真性情不能得诗之本源。学之既深即性天,内亦自有怡然涣然之乐。”[4]

程葆在《跋》中说:“少孤,承先妣慈训,得以成立。尝绘《秋灯课子图》,乞名人题咏,得诗四卷。先妣著作甚富,辛巳徽州蛟氷为患,藏稿沦没。先妣有《出蛟记》及诗记其事,今仅存诗四卷。”[5]可见,雅安的诗作原来比较多,可谓称富,因道光元年辛巳(1821)家乡遭遇洪灾,许多著述被沦没了,四卷诗和两卷文只是幸存者。汪雅安有《出蛟叹并序》,其序云:“辛巳夏,邻村出蛟,波及槐塘。半月楼居,水齐楼板,泊乎水退,家无完物,藏书遗稿,莫不沦失,余尝痛心,作文纪其始末。壬辰(1832)六月,又闻邻村出蛟,伤人无数。感今思昔,慨然赋之。”[6]她能留下六卷诗文,已属幸运。

儿媳夏玉鑫在《跋》中介评:“凡古今诗281首,古文50篇。其诗冲和淡雅,词旨简远,且能阐发经史微奥。集中多知人论世经济之言,洵为一代女宗。”[7]

道光二十二年年七月初三立秋日,雅安病逝北京,享年六十二。晚清名儒仪征人刘文淇为作《程母汪太宜人家传》。《清史稿》列传“烈女一”载其事迹:“程鼎调妻汪,名荌,字雅安,歙人。好学,通儒家言,诗文皆雅正。病将卒,为诗曰:'秋风落叶,余亦归荒墟’。遗书戒其子葆,言家事至详。复谓:'武侯著书,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武侯第一流人。务一而戒,恐惧居其三,可不识所致力耶!’葆编其所为《雅安诗屋诗文集》”。

程葆(1805—1860),初名官葆,字震伯、镇北。年十一丧父,得慈母汪雅安抚育教诲,奋志成学。制义有大家风骨,作古文笔刀绝佳。兼精岐黄,治效极佳。年十五,入籍江苏仪征(扬州故县),补庠生,教私塾得甘旨养母。年十六,应童子试,有奇文佳作。

道光八年(1828),程葆在扬州考中举人。次年,赴礼部试,改归歙籍。王茂荫与程葆为前后一年进士,王茂荫于道光十二年在北闱考中进士。程葆则是道光十三年进士,座师是阮元、黄爵滋。

(江南贡院。明清时期,中国有两大科举考场:北京的顺天贡院,南京的江南贡院,俗称北闱和南闱)

程葆举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次年便带着母亲与妻子夏氏寓居京城。老人居京城,见证过儿子的官宦生活,曾作《居官十则》,告诫儿子:“一,兴利首重农桑;二,利在兴其所急;三,居官必坐大堂,乃便于民;四、督抚至州县,地方情形熟悉,然后措施不少差谬;五,稽查保甲以防盗贼害民;六,士人最宜作养,读书敦品始独善其一身,积久浸成为风俗;七,官与民宜亲近,不宜疏远;八,居官宜实心办事,务去欺之一字,上不欺君,下不欺民;九,居官最宜忠恕,随事虚心省察,不可偏听,不可轻举;十,居官宜清心洁己,俭以养廉。”[8]

王茂荫忠孝两全,他年幼丧母,父亲经商在外,是祖母方太夫人将他带大,因而对祖母忆有极深的感情。他曾请当代名儒作《王节母传》,又请名画家绘《贞松慈竹图》,带在身边,一有机会就请名家题赋纪念。程葆也是这样,一再持母亲所绘《秋灯课子图》,请当代名流题咏。他入仕的当年秋冬,为之题咏的就有道光十三年状元休宁人汪鸣相、与王茂荫同年进士做过扬州知府的贵池人桂超万。阮元等人也有题刻。

程葆生性慷慨,遇亲友告贷,概无吝色,即便典当变现,也要予以接济,有“穷孟尝”之誉。居官奉母教,贤能出众,清正廉洁,不负清望。

程葆重乡谊肯助人,有这样一件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王茂荫的同乡好友歙北徐村人徐耘叔,不幸病逝于寓居的北京歙县会馆,不少为官京师的徽籍同乡特别是歙人都送赙仪。王茂荫直始至终主持治丧,当时工部郎中程葆积极参与。拜王茂荫为师的徐耘叔之子徐景轼在其《草心阁自订年谱》中记载了这件事,他写道:“经理丧务始终尽力者,王子怀(王茂荫字椿年,号子怀)先生也。同邑程镇北水部葆精于医,先大夫病中,日必一二至,虽极匆遽,夜分犹必来,均可感也(水部后官广东肇庆府知府,保道员,以在籍办团未之任。后往浙,适值粤逆入杭州,吞金殉节,全家皆死难,恤赠太仆卿,入祀昭忠祠。余时官京师,为集赀立主,约同人恭送入京师昭忠祠,成礼而退)。四月,暂借先大夫柩于永定门外,事情毕家徒壁立。程镇北水部招余课其侄若婿,脩脯月四金”。[9]

程葆举进士后,先官工部主事,后升郎中,两得京察。他在郎署期间,卓然而负清望,当时很多人都说他以孤露之身,克己树立,与父亲绩学砺行,启佐有关,这当然也是,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母亲“折葼画荻,更百苦以成之者也”。母亲曾告诫他:“凡事据理准情,总期无愧于己,有利于物。是在虚心省察,不可偏听,不可轻举”。

王茂荫在问学上早达,在官阶上晚达。他以进士及第入仕,已经三十有五。而年长他十七岁的“女界之杰”汪雅安早已扬名文坛。程葆小王茂荫七岁,举进士晋身仕途,比王茂荫迟一年。他们同乡同朝为官。王茂荫入仕后,长期独居宣武门外歙县会馆,程葆入仕后将年逾半百的母亲迎于京城奉养,从此,雅安文名噪京城。生前身后,为她题匾额的名人很多,如道光三年进士蔡赓飏题匾额“壶行闺章”,道光进士谈素敦题匾“贤母经师”,夏珩题匾“母教可风”,王清选题匾“徽音犹在”,刘保泰题匾“巾帼完人”。程葆自题祭轴:“母范咸钦”。王茂荫也题过一匾,名为“坤仪风世”。[10]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王茂荫的祖母方太夫人离世,王茂荫南回探亲方才得知。程葆母亲汪雅安在京离世,是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立秋日,十月间程葆扶母灵柩回里安葬,当时居乡为祖母守孝的王茂荫送了輓联,全文是:“抚藐孤卅载,成名父师兼尽,况慈云普荫,德泽宏施,如母合膺无量寿;为从孙三年,称痛老病唯支,使九品修方,十旬齐祷,有子空怀罔极心。”[11]名儒谈素墩送的輓联是:“德望媲陶欧,两番京邸登堂,纱幔亲瞻贤母范;才名仰班谢,六卷文章寿世,锦笺深得古人心。”[12]

这里还要提到清乾道年间歙县西溪人吴椿。吴椿,字荫华,生卒年月不详,嘉庆七年(1802)进士。嘉庆九年,翰林院庶吉士陶澍在北京发起成立消寒诗社,吴椿与同乡程恩泽、潘曾沂等人都是主要成员(消寒诗社是一个以雅集为主,兼论古今的文学团体,因活动地点在宣武门外宣南地区,又称宣南诗社)。吴椿历任编修,通政使司参议,学政、监察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道光十八年九月(1838年11月),吴椿由礼部尚书调任汉户部尚书,做了王茂荫的上司。吴椿任户部尚书半年多点时间,因病去职。吴椿与黄承吉为莫逆之交。道光十五年(1835),汪雅安入京后,与吴椿夫人“往来稔益”[13]。道光二十二年(1842),汪雅安病逝后,为她写志传、哀诔、輓联、祭额的人很多。道光二十四年十月,程葆扶母灵柩回里安葬之际,将母亲“身后志传哀诔之文”汇辑为《雅安书屋赠言录》,吴椿欣然为序。

(《雅安书屋文集》二卷浅校样稿本纸捻毛)

对同乡程葆,王茂荫直呼“镇北水部”。道光二十二年,他们共同的挚友歙县西溪人汪畹腴年届六十花甲,准备做寿,程葆将消息透露王茂荫,正在家乡的王茂荫给忘年交汪畹腴送上寿联一副,高丽野山参十枝以为寿礼,并亲书信函一封,他在信函中说:“倾闻镇北水部谈及,欣闻畹腴大人周甲,延釐长庚,介福现寿者,相奉如意,以胪欢唱。”王茂荫的这封贺寿信函现藏歙县博物馆。

咸丰八年(1858),身任兵部左侍郎的王茂荫因病开缺调理。这年,程葆外任广东肇庆知府。次年,乞假回故里扫墓,正好遇上淸军与太平军拉锯战,情势吃紧,咸丰帝接受王茂荫的推荐,命都宪张芾管理徽州防务。程葆回里后受张芾之请,赞襄军务,他奋起组织团练使,颇著成效,得晋道衔,赏戴花翎。咸丰十年(1860)春季,因与善后局诸官绅意见不合而辞职,挈妻女及婿往广东,途经杭州时,被浙江布政史婺源人王友端强留,遂暂停。不久,太平军经广德攻陷杭州,“(程葆)公泣令妻女自裁,挥其婿逃匿。及其妻妾女俱投繯毕命,公亦自缢。时贼仍在城中大肆杀掠,不数日,张帅玉良带队克复,公婿随奔寓所,知公阖门殉节。虽事隔旬日,而面目如生,只得痛哭收殓扶柩回徽。同乡亲友祭者千余人,无不是同声悲悼。”[14]事闻于朝,得赠太仆寺卿,入祀京师昭忠祠。咸、同时歙人叶钰(字子坚)作《见闻果报录》,记载了程葆一家殉难事,并有评论说:“公驻杭本客官,无守土责,本可不死,而能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自忠壮公以来,虽程氏人文蔚起,而如公之凛凛,足以媲美前徽者,似亦不多观也。”他还说,“余记其太夫人咏武侯祠结句云:'博得一家全殉节,武侯到底是英雄。’由今论之,竟成诗谶。”[15]

【作者附言】

予撰写此文期间,歙县第二中学程鸣先生将《雅安书屋诗集》《雅安书屋赠言录》不吝提供。在此,致以谢忱!

————————————

[1] 汪雅安《雅安书屋诗集》卷一。道光甲辰(1844)秋九月刻本。
[2]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一“汪荌《雅安书屋诗集》”
[3] 阮元《〈雅安书屋诗集〉序》,载汪雅安《雅安书屋诗集》卷一。道光甲辰(1844)秋九月刻本。
[4] 《雅安书屋赠言录·传·刘文淇〈程母汪太宜人家传〉》。道光(1844)甲辰秋刻本。
[5] 汪雅安《雅安书屋诗集》卷四。道光甲辰(1844)秋九月刻本。
[6] 汪雅安《雅安书屋诗集》卷三。道光甲辰(1844)秋九月刻本
[7] 汪雅安《雅安书屋诗集》。道光甲辰(1844)秋九月刻本
[8] 汪雅安《雅安书屋文集》。道光甲辰(1844)秋刻本
[9] 徐景轼《草心阁自订年谱》,见黄山书社2006年版《清代徽人年谱合编》(下)。
[10] 《雅安书屋赠言录·额轴·》。道光甲辰(1844)秋刻本。
[11] 《雅安书屋赠言录·輓楹》。道光甲辰(1844)秋刻本。
[12] 《雅安书屋赠言录·輓楹》。道光甲辰(1844)秋刻本。
[13] 《雅安书屋赠言录·序》。道光甲辰(1844)秋刻本。
[14] 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三十“程镇北殉难事”。
[15] 许承尧《歙事闲谈》卷三十“程镇北殉难事”。

下一篇预告

《 王茂荫力劝舅兄莫捐官》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2008年退休。

——  精彩回读 —— 

陈平民   |   咸丰皇帝接连四次召王茂荫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2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1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晚清名臣王茂荫》系列故事连载预告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清代朴学家的摇蓝 —— 不疏园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徽学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