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又见青山江滩美
(青山绿水红钢城)
首次走出小区,去看看久违的青山江滩。算是蓄谋已久,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仪式感。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沿着建六路,走到临江大道,宽阔的马路上,又见多起来的车辆和行人。拾级而上的地方,临时停放了满满的两排电动车和自行车。
登上江堤,终于置身于春风吹绿的长江南岸。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耳清目明。三个月了,那个冬天的江滩已经不见,缓坡两边的花草树木,全部披上了嫩绿的新装。
快步走到看得见江面的地方,一眼望去,春水渐涨,波光粼粼。飘着国旗的零星驳船在江中行驶。大约有十来个泳将在江面岸边挥臂劈波,引来游人围观。变成绿岛的天兴洲,和二七大桥,天兴洲大桥,在这个庚子年,第一次尽收眼底。
号称武汉最美长江岸线的青山江滩,草木葱翠,姹紫嫣红。我所认识杜鹃花、迎春花、兰花等,在和煦的阳光下,仿佛列阵笑迎游人。有一种花,以为是菊花,有红的和黄的,其实它叫月见草。伸向空中的一团团红枫,在蓝天的衬托下,分外养眼。
虽然时至暮春,但在刚刚走出小区的市民眼中,它就是初春般的丽人,令人喜爱,惹人陶醉。
此时,想起两个多月前,《武汉伢》那忧伤的歌声在江城响起。那时,熬在冬天里的人们深深忧虑,春天还会与自己如期相遇吗?
两个多月过去了,如花似锦的春天,并不比往年迟到,却与那些不幸离去的人们无缘。活着的人,为自己,也是为他们,要好好地活,不枉余生。要尽情地拥抱春天,亲近江滩。
打定主意来江滩,我是有所用心的。这一场罕见的疫情,经过全国军民的倾力援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但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警钟仍然在回响。把走出小区的第一次目光,投向长江和长江两岸,正是对大自然表达一种敬畏,其实也应该有一丝忏悔。
这就是我首次走出小区的内心仪式。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无知的,也是脆弱的。如今说城市在苏醒,其实,苏醒不应包括大自然。两个多月来,长江之水东去,仍在不舍昼夜,两岸花草树木,照样冬眠春发。它们比我们坚强和笃定,它们仿佛在示范,要遵守大自然规律,要顺应历史潮流。
刚刚诧异堤面上行人不多,原来游人都散落在伸向江面的缓坡景区里。儿童在游乐场玩耍。长廊里都是两三人在一处,或闲坐、或聊天。一群群舞蹈爱好者在音乐和歌声中起舞。穿过景区,走到亲水平台,发现这里来往的游人更多一些。在一些水流平缓的闸口两侧及附近,垂钓者一字儿排开。
江滩上,休闲和健身设施相当充足,是解封之后市民最合适的去处。这里最有条件让大家保持社交距离,自主开展各自爱好的活动,又宜于养心怡情。
绝大多数游人们心有灵犀。路上行人,各走一边。自行其乐,互不打扰。但还是有“社交距离”令人担忧。歌舞群体中,有一处中年男女分明是在跳交谊舞。围观游泳的人群稍稍过密。也有路上交会的行人扯下了口罩。
江滩中的人流中,不要忽略了那穿马甲的群体。保洁员从早到晚认真擦拭着每一个场所的颜面,养护人员正精心维护每一片植被中的大小生命。
显然,江滩的人流还没有恢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即将进入夏天,这里将会迎来更多市民。而武汉重启不是市民简单地走出小区。置身画廊般的江滩,领略万里长江风光,或许是市民走出小区的“必修课”。
大自然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人类应该热爱它,可以享受它,理当保护它。净化心灵,升华素质,文明言行,尤其在当下,遵守政府关于防范疫情风险的若干规定,才有资格融入大自然。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才是城市涅槃重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