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山:夏禹图文释读

2021-05-29 09:18

《河图挺辅佐》;“黄帝梦见两龙挺图,即帝以授,五色毕具,名曰录图(《河图》)。”黄帝时代遗存“龟书”已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墓葬(距今4600年)玉龟负玉片《洛书八卦》。

《尚书.中侯》:“伯禹曰:'臣观河,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图》,带足入渊’。”南宋蔡沉注《尚书.洪范》:“孔氏(战国时人)曰:'天与禹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世传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即《洛书》也。”

物理学数授韩永贤解开了五千年的谜团,《河图》是远古气候图,圈为星光无雨,点为雨点含水,一、六为东,三、八为南,二、七为西,四、九为北。《洛书》是远古方位图(罗盘),一圈为东方启明星(金星),七圈为北斗七星,其它六方迎刃而解。人类第一次同太空联络,采取的标志便是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是,不少学者认为“图书之学”成为地球人类高度智慧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

《山海经·海内经》:“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左传·宣公三年》有一段记载楚庄王问鼎中原时,王孙满的对答,其文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州长官贡铜),铸鼎象物(刻绘了怪物的形象),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辨别神奇怪异之物)。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以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禹铸九鼎,目的在方便百姓,造福于民,因此人们对他感恩戴德,上下和谐无间,共同享受着上天赐给的幸福。九鼎成为德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兴亡,迁九鼎为镇国之宝。

西汉刘秀(歆)《上〈山海经〉表》:“《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於丘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依此说,禹铸九鼎图像,源于《山海图》。

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之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朝所灭之后,九鼎又迁到了周朝的国都镐京。再后来,成王在洛阳地方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洛阳县西)地方,其名谓之“定鼎”。据班固所著《汉书》记载,在战国末期,因东周日渐衰落,秦国楚国等又对九鼎虎视眈眈,甚至东周的都城洛阳,也几次被攻陷。东周不得不将九鼎多次转移,在最后一次转移中,押运九鼎的大船经过泗水遇上风浪,船翻鼎沉,就此失陷在泗水中。又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在完成泰山祭天大典后,秦始皇专门来到彭城,他派出上千人潜下泗水,找寻九鼎下落。九鼎下落至今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石碑——《禹迹图》。考古专家们经过研究,确定《禹迹图》为南宋石刻,是华夏历史上现存最早,最详细的地图之一。《禹迹图》长约80.5厘米,宽约78.5厘米,在左上方刻有名称和时间等内容,如禹迹图和阜昌七年四月(公元1163年)。

值得一提的是,《禹迹图》虽然是疆域图,但主要体现的是疆域内的山川河流。专家们研究发现,不管是从我国的地图史,还是从世界的制图史上来看,《禹迹图》都有着极高的价值,既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地理知识水平,也反映绘图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比如,《禹迹图》上有5113个(71X73)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一开始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后来专家研究确定是“比例尺”,即“记里画方”,换算成比例尺为1:5000000,提高了地图的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禹迹图》标明了380多个区域名称,60多条河流湖泊和70多座山脉,比如长江,黄河和汉水等,巢湖太湖和洞庭湖等,而且它们的流域和位置,也都和现在科学观察的结果相差无几。最关键的是,《禹迹图》上的海岸线,与20世纪的海岸线几乎吻合,可以说古代没有任何一幅地图能达到如此高的精确度。《禹迹图》的绘制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因此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就表示:“《禹迹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五岳真形图》以五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五岳,上部右为东岳泰山、上部左为西岳华山、下部右为北岳恒山、下部左为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居中,各图下部都有一段文字说明。符号形状“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此图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了解其中的秘密,尤显神秘。

笔者认为五岳图符是大禹时代的五个文字:泰、华、恒、衡、嵩。

汉武帝的宫廷艺人东方朔,其好古博学,为人机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相传由他所著的《海内十洲记》记载了关于五岳真形图产生的故事:“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原来,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五岳真形图,汉武帝十分珍重。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以五岳真形图符为尊,大约与东方朔还是有关系的。

中国的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名山,皆俯视群峰,高大雄伟,按东西南北中,各居一方,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五座测量标志,故又号为中国的镇山。五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对于建立大地宏观测量坐标与标志的模拟,在中国古代地理测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联地是,五岳都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也与古代测量有关。堪称科学技术史上的奇珍。

嶓冢山又名汉王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沔(汉水古之别称)。”在《尚书·禹贡》中也有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也就是说,嶓冢山代表着汉水的源头。汉水全长1532公里,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也是“汉中王”刘邦建立汉朝的发祥地,因此源头潘冢山亦称“汉王山”,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现如今的许多名词——“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文化”,都是因为有了汉朝才定型的。

《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民无所居,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使禹治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之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

在嶓冢山绝壁千仞的悬崖半腰,赫然出现一个石牛洞,洞里有尊如卧牛状的钟乳石,石牛身下一线清泉淙淙流淌,这里就是汉水的源头。石牛背上有八个文字,被称为“禹迹天书”。有人便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推测:

首先第一个字——歪歪扭扭,如“风”似“浩”。根据中文“风”的含义,为鸟飞翔,后来演化为凤字旁,里面为云气、为虫的造字。所以,“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浩”的含义,它为水为声,广远浩瀚之意。

第二个字,笔画拥挤不堪,勉强看出它如“氣”似“范”。“气”在中文里,为三清之气,在天为明,扩散飘逸自然之气流,在地为万物。“范”在甲骨文缺失,不过在金文中,指的是王者身边持香草祭祀之人。

第三个字笔画简单,却潇洒肆意,似“长”如“永”。“长”在古文中造的较多,有长发飘逸拄杖老人的含义,象征着精神。“永”,其实“泳”的本义,就是河川分出众多支流。

第四个字潦草不堪,让人分辨不清,只能看出它如“在”似“存”恍“留”。“在”在甲骨文中没有解释,在金文中,表达的是有屋有居,表示存活,指的生活空间。“存”在甲骨文中也缺失,在金文中属于有子孙的意思,指的时间上延续。而“留”在古文中,也表示了停留的地方,非常有趣。

第五个字似“皇”似“王”。古文中,“皇”就是王,头顶的白,就是闪光的王冠。而“王”字,与天与土与斧相关,代表开辟土地。

第六个字笔画飞舞,形象的汉字更多,如“盖”似“之”恍“者”。首先,“盖”在古文中为护罩的意思,它的下面有盒,本义为香草遮盖屋。“之”原本的意义更直接——出生、滋长,表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者”在古文中意义就多了,与火、与木、与日与口等有关。相当于“这”“那”。

第七个字形象明确:为“昆”。“昆”字上面一山,下面日月,意为山比日月高。

第八个字也很明确:为“斋”。“斋”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仑”,有商讨的准则,梳理的条理与伦次等意思。

根据整合,八个字分别为风,浩;范,气;长,永;在,存,留;皇,王,帝;盖,之,者;昆;仑。最后的组合:浩气(长永)(在存留),(皇王帝)(盖之者)昆仑。风范(长永)(在存留),(皇王帝)(盖之者)昆仑。在表达的所有意义中,“浩气长存,帝盖昆仑”与“风范永留,帝之昆仑”最合适。

笔者释读为:“浩气永留,皇盖昆仑。”《说文》:“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水经注·沔水》:“《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此“昆仑”与“嶓冢”实指同一山。因为这是大禹遗留的记功摩崖石刻,意思是:决汉水的浩大气魄,巨大盖世之功,留著昆仑(嶓冢)。

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王碑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辨,郭沫若花三年,仅识三字。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文字研究专家马贺山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大禹石碑的77个天书文字进废寝忘食的研究,终于翻译出了禹王碑上的全部77个字,原文如下:“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洹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西安謝子展译文如下:“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病昶泉去,操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宁朋永非(疑)!”

谢子展白话译文:继承夏帝之血脉,为帝值御驱鬼魅,九州悲痛永远的逝去。禹辟开渊门,弯着脊亲自背负沙篓;在北方组织工程,铲子举起遮蔽天地,奠定了汲水灌溉。治水功成,在岳麓跳舞庆贺。旧病复发,天长日久,禹终于去世。正在准备为禹发丧之时,有瑶民请求归附。抛弃家园,离开祖祀,在楚的崇山,率领姒的氏族,将禹盛装裹敛,装在筏上迁徒,葬在会稽,修了堂,祭祀禹,为他祈似水之永福。南蜀莽莽蛮荒之地,担心苗民总是借故生事,故立碑炷册不得加罪,息宁旁人永远之非议!

笔者释读《禹王碑》77字(与马贺山译文仅有6字之别):“承帝司答,翼辅洛妫。灾洚矢发,沮泗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恒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笔者白话译文:受舜帝命司空禹答应,辅佐舜帝治理洛水妫水。洪水降临誓师出发,在沮水泗水之间奔忙。治理三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祭奠祖先神灵。姒禹忙于治水忘记故乡鸟地,治水在外常居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再上涨,希望洪水平定。从华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导河流,从此洪水减少。治水之余焚柴以烟祭祀山川神灵,用芬芳美酒以享神,神灵昭示迁徙大吉。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作物茂盛,丰衣足食。万邦都安宁康泰,疆域再不见洪水泛滥。

《夏禹书》12字篆文,最早见于《法帖·神品目》:“夏禹书石壁篆文,在平江县昌江山。”《大观帖》译其全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译文现有多种说法,一说直译为:“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意译为:“生地聂子,堕进齐春,欣尚往来。”现代白话文译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另一说译为“生雨严子,坐行参禹,其尚邑勾。”生雨严子:是反映作者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事业的艰辛,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坐行参禹:是言,言行讲究,克勤克俭,遇到问题经常自我反省。其尚邑勾:亦即“其赏邑久”,意思是在如此艰苦的状态下所获得封赏的城池以及诸侯国会长久兴旺的。认为作者自己是为了抒发因功获赏的心情,而抒写的。反映了他付出所得的自豪感,自己以先前得严谨敬业,披荆斩棘的艰辛事迹,迎来了帝王的封赏,而且进一步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因自己的艰苦卓绝,而坚实可靠。

还有人以为它所对应的汉字是:“生而品足,星纪齐春,其尚也久”。全篇明白如话,而且押韵,意即知足常乐。

以上是前人对《夏禹书》12字的探讨和破译,与大禹没有直接关系,学术界也不认可。

笔者释读为:“草,鸟,果,人,淹,洪,疏,宅,门,宫,路,急。”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佥(众臣推荐)曰:'伯禹作司空。’帝(舜)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尚书·益稷》:“禹曰:'娶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孟子·滕文公》:“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河渠书》:“《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夏禹书》12字的大意是:大地突发洪水,淹没了土地,草木也被淹没,鸟们都无法吃到果实,治理水患迫在眉睫;危难之时有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挺身而出,带头治理洪水,疏导决排;治水紧急,每次都赶路进宫,汇报治水情况或请求增调人力物资帮助,路过自家宅门也顾不上进屋照看家人。

这是笔者释读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后者《陕南紫阳白马石铜戈铭文(战国)》5字,这是白马氏夏巴卢国的祖先族谱,夏代文字直到战国时期族裔后代仍在使用。

其义是《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及“鲧复生禹”的内容。铭文记载白马氏夏巴卢国的祖先世系为:黄帝、骆明、白马鲧、禹。将祖先图腾符号铸在兵器戈上,以壮民族自豪的英勇军威。

综上所述,笔者称夏代文字为“钟鼎文”,承前启后,既是五帝“象形文字”的化身,又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

(0)

相关推荐

  • 《禹制九鼎》

    禹制九鼎 神州九鼎通玄窍, 镇慑枭雄谋划高. 赫赫威仪连宇宙, 煌煌字金镇河濠. 山呼海应成一统, 纬矩经规制略韬. 千古张驰堪世用, 铭文神圣傲阴爻. 太阳神树 古蜀三星盛世图, 太阳神树更为殊. ...

  • 涂山大会:大禹定鼎九州、分封天下,建立夏王朝之盛会

    远古时代,在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有着许多的氏族.部落,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中原地区,逐渐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的"华夏部落联盟". 起初,华夏部落联盟的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三)

    县史志办这次到绍兴来,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商讨联合编纂<五镇志>事宜."五镇"有东镇沂山(山东临朐).西镇吴山(陕西宝鸡).中镇霍山(山西临汾).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

  • 黄镇山:三星堆文字释读

    从已公布的图片上,漠糊不清地看到,三星堆青铜器表面,隐藏文字密布.考古专家"神秘不宣",没有放大清晰的文字图片,看不清楚.振奋世界史学界的上古灿烂文化的惊人考古发现,被誉为&quo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14——草书释读8

    九 人体:骨 「骨」部的字有二百五十多,比人身上的骨头数量还要多,大多数字现在已经不用了,我讲几个基本的. 9.1骨 「骨」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三段骨相连,骨和骨相接处,还画了短竖,表示关节或者是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15——草书释读9

    十一 人体:心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这是弄错了,心不管思想,思想是脑的功能.但有关思想感情的字,都在心部,这是古人的认识,直到现在我们还说:「用心做功课」,「心地善良」,「心安理得」等. 「心」和其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7——草书释读1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7--草书释读1 又要回顾一下课程进度,一开始我做了这张表,七级草书课程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你写的字要符合草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然后要体现技法,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我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1草书释读35

    741草书释读35 今天讲禽类. <尔雅>说"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禽类的特征是两个足,而且有羽毛.但更仔细分起来,这羽毛有长短,尤其在尾部. <说文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0草书释读34

    740草书释读34 继续讲动物,"犬"部."犬"和"狗"有什么区别?<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39草书释读33

    3.11动物 有关植物的字已经讲过不少,这些字归入一些部首.如草字头.竹字头.木字旁,还有禾部.米部.豆部等. 今天讲动物,动物的字很多,部首也不少.古人常说六畜,马牛羊鸡犬豖,其中鸡属于两个脚的禽,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38草书释读32

    738草书释读32 3.9五行:火 「火」是很大的部首,我选一些字讲解. 火 「火」是一个象形字,要把火画出来也不容易,火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甲骨文有许多写法,从繁到简排出来,可以看到古人造字的思路.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37草书释读31

    737草书释读31 上一课讲了五行中的金和木,今天继续. 3.8五行:水 水 「水」字提到过好多次,古人怎样表现水呢?一碗水.一桶水,这都很难画出来.甲骨文.金文的「水」是画一条河中流动的水.为什么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