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卿人生之三十七:第三十 六章 沼气惠三农,变废为宝 ; 能源兴百业,节省资金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槐卿人生之三十七:第三十 六章
沼气惠三农,变废为宝
能源兴百业,节省资金
编者按:从今日起,诗眼看世界将连载沧州青县韩中清先生的《槐卿人生》系列文章。我和中清先生相识于网络,他原为《沧州晚报》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外联主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讯中国》编辑部副主任。我于2019年与中清先生共同发起《沧州骄子》系列丛书征稿,中清先生为主笔,我负责丛书文稿的宣传工作,现如今丛书首卷已出版,之后先生又出版了《诗词背后的故事》,又于今日获息,中清先生正在创作《槐卿人生》系列文章,并征得中清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将全网首发。让我们围坐在沧海之滨大运河之畔的槐荫之下,与韩中清先生一起畅议人生,共享此人生乐事吧!
槐卿人生
韩中清
沼气惠三农,变废为宝
能源兴百业,节省资金
有一个新闻人物,我连续跟踪报道了40年,迄今还没写完,明年、后年能写完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歌颂达官贵人,不是描绘绿水青山,不是称赞美女歌星,更不是褒奖亿万富翁……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位农民,是创造全国“四个第一”,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视频播报10分钟的人;是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民生网、人民网、《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报道过的人;是国内若干同行业专家害怕、忌妒的人;是为了一件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46年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秸秆沼气发明者——姚旭华。
当年,我赠给姚旭华一首七律诗:
秸秆垃圾燃雾霾,姚君戮力治尘埃。
当今沼气旭华创,终日雄心壮士怀。
甲烷焚烧炉火旺,厌氧生菌宝财来。
满头白发根根贵,留给专家细细猜。
40年前,青县各乡镇在青县科委韩中元、姚旭华的指导下,建造了若干太阳能沼气池。我也亲手制作一个,使用半年挺好,后来被一场大雨冲坏了。1980年10月20日、1980年12月26日《河北科技报》《河北日报》《沧州日报》分别发表我写的《太阳能沼气池》《太阳能沼气池建造方法》《青县上伍公社试验成功太阳能沼气池》《太阳能沼气池技术简介》。1981年1月20日,《河北日报》二版刊登我写的《太阳能沼气池的修建和管理》小知识。1981年5月16日我在《河北科技报》刊登《再谈太阳能沼气池》的文章。当年全国多地若干人来青县上伍村参观学习太阳能沼气池建造技术。
当年姚旭华28岁,韩中元50多岁,1996年韩中元病故后,姚旭华独自一人继续研究沼气。经过艰苦创业,2006年姚旭华的秸秆沼气工程终于获得突破性进展。获悉喜讯,我第一时间采访了姚旭华,2006年2月21日,《沧州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一座罐创造四个全国第一(主题)市能源办将青县农民姚旭华的发明列入开发研究项目(副题)》
消息导语说:“大沼气罐成功了!我们全村610户人家都用上沼气了。”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村支书姚殿如高兴地说,用沼气做饭省事省钱又干净,对建设新农村大有好处。”
发明沼气罐的人叫姚旭华,今年54岁,是东姚庄村一个普通农民,研究沼气已有30多个年头了。他针对原有沼气池体积小,产气少,成本高,进出料不方便等缺点,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了纯秸秆发酵生产沼气的新工艺。 据姚旭华介绍,最关键的试验是在2004年,当时他用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开始生产沼气,亲手焊接了一个容量7升的铁罐,把500克玉米秸粉碎后放进恒温箱内,用排水法将沼气装入铁罐。最终的试验开始了,“砰”地一声,蓝色的火苗蹿起老高,一小罐沼气竟然能把7公斤的生水烧开,试验成功了!合作电话:13315740418
随即他投资11万元,建起了一个高8米,直径8米,容量400立方米的沼气罐,生产出的沼气提供给一家食品厂使用。过去,这家食品厂每天要用10罐液化气,用了姚旭华沼气罐生产的沼气后,每天节省300元。
但问题也出现了,姚旭华试验的沼气罐是水泥和砖制成的。这种沼气罐保温性能不好,而且漏气。于是,姚旭华联合颜培江等人又筹资30多万元,建起了用钢板焊接而成的沼气罐。当年,这个沼气罐不仅能为食品厂供气,还能供应600多户居民的日常使用。姚旭华的“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沧州市新能源办专家考察过姚旭华的沼气罐后认为,姚旭华的沼气罐创下四个全国第一:纯秸秆连续发酵工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沼气直接与工业相结合的做法全国尚无先例;能源转化全部使用农作物的下脚料,这是一项在全国领先的科研成果,符合目前国家的新能源规划;农民个人投资30万元以上进行沼气研究的,姚旭华是第一人。
姚旭华的发明惊动了国家农业部沼气研究所的5位专家,他们特意对马厂镇东姚庄的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进行了技术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个工程工艺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易行,采用中低压二级供气系统,适合北方冬季气候条件。这个工程技术达到实际运用水平,可以推广使用。
随着姚旭华秸秆沼气的发展,我在《沧州晚报》连续跟踪报道:2006年6月21日,《大型民用铁制沼气罐在青县开建》;2006年11月22日《青县农民姚旭华建成大型铁制沼气罐》;2007年6月5日《青县大沼气罐成功送气(主题)试验证明,这个大家伙能供一千家用气(副题)》;2007年7月26日《大沼气罐实现全村供气(主题)专家称,这种工艺属全国先进(副题)》;2007年9月5日《大沼气罐可以推广使用》;2007年12月《网络报·中国民营经济周刊》全文转发此稿。
2007年9月6日《“沼气迷”的辛酸泪》通讯在《沧州晚报·沧州视点》发表。请看:他是个沼气迷,30多年里,一直研究沼气的生产和应用,家人不支持他,村人不理解。他孤独地试验了一次又一次。从失败走向成功。研制的大沼气罐创下四项全国第一。
9月3日,对于青县大沼气罐发明人姚旭华、颜培江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这天,国家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5位专家,特意对马厂镇东姚庄的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进行了技术评审。
经过认真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个工程工艺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易行,可以推广使用。
看着专家们的评审结果,姚旭华心中感慨万千,“沼气”,这块“几十年一直吃不下的一口肉”(姚旭华语)终于被他吃进了肚里。
姚旭华今年55岁,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一直痴迷于沼气,把人生的大好时光全部献给了沼气。几经失败,几经挫折,他几十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研究成功了获得国家专利的“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
向权威挑战!研究秸秆发酵制沼气新工艺
1971年,姚旭华高中毕业。他在生产队种过地,后在公社农科站做过农业科技员,1979年,在县科委新能源办公室干了3年。自此,他与沼气结下了不解之缘。
“沼气是口‘肉’,但半个多世纪一直也吃不下。”姚旭华说。传统的制沼气理论需要粪便,很不卫生,而且出料难,出气量不稳定。1979年,姚旭华和韩中元一起研究出太阳能沼气池。这种制造沼气的方法虽然比传统的沼气制造工艺有了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传统的制造沼气的工艺必须加入粪便,一位研究沼气的老专家称:“有秸秆无粪,是无米之炊,没有利用价值。”在上中学时,姚旭华对物理就特别着迷,学得也很好。有时,老师都让他上台替自己讲课。姚旭华就不迷信专家,连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他都会怀疑,那究竟是不是真理。因此,他对沼气专家的话也产生了怀疑:“秸秆既然蕴含着能源,为什么不能出沼气?”姚旭华决定向权威挑战,研究纯秸秆发酵制沼气的新工艺。
姚旭华开始试验,他自己动手做了恒温箱,买了蓄电瓶,搜集了大大小小的瓶子有几百个,有小瓶子,小罐子,用得最多的还是输液的药瓶。姚旭华把自家的院子变成了“试验场”,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沼气池。
树叶子,麦秸,玉米秸,棉秆,稻草,碎木头……他先后实验过的材料不下几十种。
2000年,姚旭华在青县县城买了房,一家人搬到了楼上,姚旭华继续搞试验。他把阳台变成了“实验室”,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摆满了阳台。沼气是有气味的,这让家人对他都有意见。
姚旭华是个“工作狂”,每天搞研究只睡四五个小时。晚上,他定好闹钟,随时起床观察试验结果。
妻子把他锁在家里,他跳墙而走
提起姚旭华研究沼气的事,妻子又心疼又生气。
1995年,为了沼气的事,夫妻两个一年都没安生过,整天拌嘴吵架。2006年春节,妻子一生气骑自行车回了娘家。妻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下把你打傻了,我养着你。”
在农村住的时候,为了不让姚旭华出去“瞎鼓捣”,老伴就经常把姚旭华锁在屋里,自己出去串门。望着把门的“铁将军”,姚旭华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早已飞到了试验上。情急之下,姚旭华就学一回武侠片中的大侠,飞檐走壁,翻墙而出。
为了研究沼气,他要随时观察试验结果,计算出气量。姚旭华在纸上记下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可这些数据资料,却经常让妻子在不经意间当垃圾给他扔掉。“哎呀,老伴!你眼中的废纸,可是我的‘心肝宝贝’哟!”
于是,人们就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50多岁的人经常在垃圾池里翻来翻去,这人是捡废品的?不是,他正是我们的主人公姚旭华。每次妻子把试验数据扔掉后,姚旭华就在垃圾池里翻一通,再捡回来。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姚旭华晚上12点多悄悄起了床,来到自家食品厂的车间里观察试验结果。这一呆就忘了时间,不知不觉,一晃2个多小时过去了。姚旭华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妻子突然出现在车间里。姚旭华问:“你来跟我搞试验?”妻子没好气地说:“我怕你电死。”原来,妻子一看姚旭华两个多小时还没有回来,心里不放心,赶了过来。
有一天晚上8点多,姚旭华还没有回家,妻子不放心了,急忙找上女伴和自己打的到20里外的试验场去找姚旭华。姚旭华用塑料泡沫和破被铺在进料池边,就在那里睡。看到这情形,妻子心里十分酸楚。
在最困难的时刻,老伴不支持,儿子埋怨,姚旭华一把的年纪却哭了起来。但姚旭华也很明白老伴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怕我累坏了。”
有件事让姚旭华体会到了家人对他的关心。2007年4月,姚旭华要改建沼气罐,自己爬到高高的罐顶去忙活。儿子也上去和他一起干,不放心的妻子在下面守了四天。
每天与柴草、沼气打交道,姚旭华弄得浑身很脏,而且身上有一股怪味儿。妻子对他的评价是:“喂牛的也没有你脏。”
白天忙完后,晚上回到家,他的衣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脱下来后,只能放在地上,留着第二天洗。
2006年冬季的一个晚上,姚旭华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妻子见他又把衣服弄得很脏,一生气,把他脱下的衣服扔到了楼道里。第二天早晨,姚旭华跑楼道里一看,棉袄不见了。幸运的是,裤子还在,裤兜里装的300元钱没丢。“裤子太脏了没人要,钱没丢沾了‘脏’的光。”姚旭华笑着说。
在采访时,姚旭华的妻子给我们拿出一张张借条,这些都是姚旭华瞒着妻子在外面借的。大大小小的借条记了8家的10笔债,共209200元,加上姚旭华答应给的利息10000元,共21万多元。欠条上的借债时间大都在2006年下半年,那正是姚旭华建大沼气罐的时间,这些钱都是姚旭华背着妻子在外面借的。
因为天津的书店有关沼气方面的书籍比较多,姚旭华经常“光顾”远在百里之外的天津书店。因为所有的钱都被用在了研究沼气上,所以他舍不得买书,书店就成了他的“资料库”,一看就是一天,直到书店关门。有时,天太晚了,没有回家的车了,他就把来时带的一床破被朝身上一盖,在书店外面眯一宿。
沼气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要颠覆权威理论,谈何容易。这期间,姚旭华不知经历过多少失败。“我是沼气‘失败大王’,一提到沼气,我脸就红。在村上,我都不好意思弄沼气。”姚旭华说。
2004年,姚旭华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时,他感到自己有些势单力孤,决定找一个助手帮忙。他连着找了几个朋友,可都吃了“闭门羹”:人家一听是弄沼气,立刻就拒绝了。
正在这时,姚旭华碰到了自己同村的村民颜培江。他把这事跟颜培江一说,没想到立即得到了颜培江的支持。第二天,颜培江就为姚旭华拿来了研究所需的资金。
姚旭华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演员,30多年才有一个观众。在研究最困难的时刻,姚旭华和颜培江,互相打气,拼最后一把。
关键的试验开始了。姚旭华把500克玉米秆粉碎后,称完放进恒温箱内,用自己一辈子摸索出的方法开始生产沼气。他自己动手焊了一个容量为7升的铁罐,用排水法将沼气装入铁罐。
最终的试验开始了。“砰”的一声,蓝色的火苗蹿起老高,贪婪地舔舐着壶底。姚旭华紧紧盯着水壶,这一罐沼气究竟能烧多少水?他心里也在敲小鼓。渐渐的,水开始“咝咝”作响,水雾般的蒸汽弥漫开来……
这一小罐沼气竟然能把7公斤的生水烧开,试验成功了!
随即他们投资11万元,建起了一个高8米,容量400立方米的水泥沼气罐。生产出的沼气提供给明发食品厂使用。过去,明发食品厂每天要用10罐液化气,用了姚旭华沼气罐生产的沼气后,每天节省300元钱。
但问题也出现了。姚旭华搞的沼气罐是水泥制的。这个水泥制的沼气罐保温性能不好,而且漏气。于是,姚旭华和颜培江又筹资30多万,建起了用钢板制的沼气罐。当年,这个沼气罐不仅为610户人家提供沼气,还为一个日用沼气300立方的食品厂供气。姚旭华的“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有专家考察过姚旭华的沼气罐后认为,姚旭华的沼气罐创下四个全国之最:秸秆干发酵工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沼气直接与工业相结合的做法全国尚无先例;能源转化全部用农作物的下脚料,这是一项在全国领先的科研成果,符合目前国家的新能源规划;农民投资10万元以上搞沼气的,姚旭华是第一人。(此稿与郑广辉先生合写)
2008年在姚旭华的指导下,中国第二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在青县耿官屯建造成功。以潘炳忠董事长、戴树智总经理为首的企业家于2008年10月正式注册成立河北耿忠公司,公司聘任姚旭华为顾问。注册资金1000万元。员工110人,其中高级职称8名,农艺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中级职称18名,初级职称12名,沼气生产工55名。公司具备农林行业专业乙级设计资质、环保工程专业一级施工资质,具备设计、施工、安装和启动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2012年6月26日,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对耿忠公司和青县新能源办公室自选的“秸秆中温高浓度发酵制取沼气工艺技术及相关设备开发研究”项目进行鉴定,农业部沼气专家赵立欣、李景明、颜丽、屠云璋、杨世基和河北省专家张丽萍、李惠斌给出了“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结论。
2009年姚旭华协助承建青县东姚庄、青县马厂镇王胜武屯、黄骅市常郭镇西排村、马厂镇范官屯地上大型秸秆沼气站;2010年至2012年先后在青县马厂镇陈缺屯、黄骅市白庄子、献县小屯村、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村建成投产地上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以后又在邯郸、东北三省建成几个地上沼气工程。
2010年至2012年,孟家拉国客商穆哈默德·阿利夫、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张平来、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能源频道记者、中国新奥集团负责人,以及省、市领导先后来耿忠公司考察。在农业部新能源专家们大力推广下,全国各地建造成功若干地上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同时国家给予了大量资金补贴。
随着秸秆沼气的发展,姚旭华发现地上沼气罐工程存在九大“疾病”,欲知详情,下章再说。我撰写诗词云:
劳动归来烹饪忙,歌声传出小厨房。
千家沼气火苗旺,不见炊烟饭菜香。
沁园春·姚旭华秸秆沼气
沃野田园,稼穑丰盈,绿浪接天。玉米归仓后,残余秸秆,无垠遍地,遗弃焚燃。烈火高风,乌云弥漫,雾气狂飞日月寒。真堪恨、毒菌携尘散,祸害人间。 官方禁令心烦,又岂料,而今仍冒烟。污染能治否?旭华回答:我来试验,重任如山。沼气科研,青丝变白,工艺超前举国先。盼晴日,看轩辕气象,九域欢颜。
校对:付凤云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