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王国维的遗言

一代学人自沉昆明湖之后,留给人们的不仅有无尽的哀思和谜团,还有供世人充分揣测的理由。王国维自尽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的封面上,王国维清晰地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12个字,遗书全文仅百余字,兹录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留给儿子王贞明的这封遗书,写于王国维自尽的前一天。在这封遗书中,王国维不仅对自己的后事有明确安排,还教导子孙当“谨慎勤俭”,依靠自己的勤劳来养活自己。王国维对自身遗体埋葬地的明确强调,不难看出这位国学大师对清华学校的看重。委托陈寅恪和吴宓两位知己整理自己书籍,两位国学大师都全力以赴。但正是遗书开头那两句语焉不详的话,调动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后人对他的死各种猜测和杜撰也从不绝于世。

王国维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唯美的,也是悲壮的。虽说没有林泉高致的的雅士风范,没有孤魂枕山的隐士超脱。但他的死也是对自由和独立最好的宣战和抉择。对于已经心存弃世之心的王国维,既然生命归宿的地点和方式已经选定,他便不再像“五秩初度”时那样心神不宁,他一如旧日常态,作为一代学术大师本真的状态也是死得其所。然而,关于“殉清”之说或其他有关王国维死之逸闻,和为思想之独立自由而死显得逊色不少。一个向往新世界的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不会苟活于自己无法改变的现世社会的。因为那是苟且偷生,非丈夫之所为。

从这封遗书中人们还能够体味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品德,一代学人的大师风范。鲁迅曾说王国维 “老实得如火腿一般”,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把王国维的弃世心迹和不求苟活表现的再清楚不过了。那些留辫子为殉清廷的传言和猜度之说不攻自破。

孔子死前高唱一曲:“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对钉死他的士兵说:“父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苏格拉底死前对审判他的法官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死,你们生,究竟哪个好,唯有神知道。”

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病逝家中,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回答:“我没有什么好说的”。这是大师的人生境界,并非所有的人能所及。1992 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墓旁的大青石上,刻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碑上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后是张允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在弥留之际留下最后的声音:“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对于他的这一遗言,家属如实照办。这也是一代学人的淡泊名利,不求事功的真实写照。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比起以上几位大师的死,王国维死的匆忙,也死的决然。这是旧时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对世界的绝望和告慰。天妒学才,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王国维以50之盛年竟自投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以终,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憾事和大谜团。

END

———————————————

发稿编辑:宗山玉

投稿信箱:344624592@qq.com

微信号:yhf20000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