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副副春联内容发生的变化,展现的正是国家由穷到富强的发展过程
趣话桃符与儿时过年贴春联
◆ ◆ ◆
文/丁振涛(江苏)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春联总是洋溢着诗意、透视出红火、昭示的是喜庆,近千年来延续民间,彰显了无限的生命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张贴春联的时候,也就表明春节的序幕正式拉开了。说起春联,它的的来历还很复杂呢。
起初,汉朝的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这时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按照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的《山海经》所说,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两人看门,百无禁忌。东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也有记载这个传说:“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古来门有两扇,门神也都成双成对,于是神荼、郁垒便也各司其职。”另外,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及蔡邕《独断》中都明有在“腊除夕,十二月岁竟时,立桃人及画神荼、郁垒及虎于门上”,看来桃符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习俗了。之所以用桃木为符,是因为桃木被人视为仙木,能压邪驱鬼。
大约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改变桃符上面的图像,改为写字。《宋史》记载,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桃符逐渐开始为春联所取代。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里提到苏东坡在黄州访友,时值春节,看到友人家在暗访桃符,于是戏谑之心大起,替人家在桃符上写下春联一副:“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虽然苏东坡是玩乐之心,但是此时春联的主题仍旧是吉祥如意。宋元成书的《癸辛杂识》提到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在别人家的春联“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上擅自给续了几个字,变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的戏谑之语,结果坏了人家春节的兴致,被人告到官府那里,最终罢官才算了事。
而桃符被春联彻底取代,要等到明代。相传,朱元璋在一次微服出访中想"传纸条方发"。将近春节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何不微服出访,与民同乐?朱元璋马上就收拾东西打包袱走人,但又转念一想:群臣若是没见着天子,一定闹得天下大乱。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朱元璋还真想出办法。朱元璋立即命人拿来笔,随手抄起两张红纸分别写道:"过年不愁回乡去""开春奏来民间情"又写了横批:与民同乐。贴在召见群臣的武朝门上边,就出巡去了,留下满朝文武大臣在武朝门外干着急,左等右等就是见不着皇上。在这关头,也不知谁喊一声:"看那张红纸上的對聯,万岁爷那是要我等回乡过年!平日里也就三天假期的文武群臣听此消息,各个奔走相告,启程返乡。朱元璋回宫以后,听说自己无意问创造了春联,就立刻下旨,每家每户一到春节勿必在门前贴春幅!说着便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切断是非根。在皇家的倡导下,各类春联在神州大地流行开来,《玉堂巧对》《古今巧对》等一批研究春联写作的书籍也在明代出现了。
到了清代,春联几乎成为了春节的必备品。已经出现了专门替人写春联的人摆“对子摊”了,这些人主要是穷苦文人或者学生,指望着替人写春联赚点润笔钱。春联的书写也有了更多的讲究,虽然这时春联有些是没有横批的,甚至还出现了无字春联,但一定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而且讲究上联最后一个字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平音。所用的红纸也细分为朱笺、大红、顺红、梅红、万年红等多种。不过只是在民间才尚红。在清代,皇宫里的春联都是白色的宣纸或者白绸来写的。这是因为紫禁城里贴春联的柱子大多是红色的,如果再贴上一个红色春联就啥也看不到了。
而我对春联的了解是在我小的时候开始的。
小时候,有一年过年,爸爸贴春联,教我读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对诗歌的意思只能是懂个大概,可看到家家户户过年都在大门上贴“桃符”,我从小与春联结缘。上小学时,我就开始关注村里人家贴春联,看看他们都写些什么。当时村里有一个老学究,能写上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村民们家里的春联大多是他写的。那时候,我们国家已经艰难的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农民们喜气洋洋,过年都喜欢在家门上贴对红彤彤的春联。那时候的春联和时代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巩固集体经济,克勤克俭发展农业生产”,横批是“万众一心”;“祖国繁荣山河似锦,东风浩荡大地皆春”,横批是“欢庆新春”;“东风劲吹人间暖,红日高照大地春”,横批是“共产党万岁”。家家贴春联、年画,挂灯笼,放鞭炮,村里过年气氛格外红火。
文革期间,红色海洋席卷全国,春联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门框漆成红色,黄漆写字,内容则是毛主席诗句,一用几年,所以1967年到1969年,我家大门的春联都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时光流逝到上世纪70年代,我已经在县城里读上初中,父亲就将每年春联的内容交给我,由我出句子,然后请人写。这一年春节前,下了一场好大的雪,家门口的大树顶着一身轻巧的雪纱,如同妙龄的新娘,在这冰冷的天地中亭亭玉立着。空中布满了浅灰色的云,悠然地播撒着无穷无尽的雪花。一阵寒风迎面吹拂着我的脸颊,呼呼低狂地奏鸣着,一次又一次将屋顶上的白雪猛然掀起,如沙的白雪形成了一道呼啸的雪风在空中回旋,春风的模样似乎已经屹立在我的眼前。当年流行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毛泽东的诗句很自然的跳入我的脑海,我又想了横批“万象更新”就是这一年我家的春联了。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不少春联内容已成“明日黄花”,留有彼年代特有的印痕。
时光流逝到1979年,三中全会过后,改革开放如和煦的春风唤醒希望的大地,处处生机勃发,百业待兴。这时候,我不仅担负为家里选春联的重任,还应村里十几户邻居之邀,为他们选春联。“四个现代化”“小康”“金钱”“致富”等热门新词喷薄而出,老百姓都想早一天过上富裕的生活。我想的春联多是“世纪春光辉大地,江山国色舞神龙”“锦绣山川春色绣,奔腾江海巨龙腾”“革故鼎新百业旺,开来继往万年长”“四化宏图锦添彩,长征大道马加鞭”“喜庆新春闻鸡起舞,欣逢盛世跃马扬鞭”“千帆竞发几经风雨几经浪 万马奔腾一路凯歌一路春”。为村里的邻居们想出了这些春联,乡亲们常常送来交口的称赞声,而我就在他们的赞扬声中悠然自得,喜上眉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副副春联内容发生的变化,展现的正是国家由穷到富强的发展过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灿烂时光好。每逢喜庆节日,各行各业的楼堂馆所到处可见悬挂或张贴着的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楹联,就是在我们苏北的农村也不例外,每逢红白喜事,节庆佳日特别是新春佳节张贴春联的习惯更是浓烈,特别是现在用春联的形式发短信更是受到多数人的青睐。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春联,春联更离不开生活。
◆ ◆ ◆
作者简介:丁振涛(1957.10-)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人,先后从事过企业行政、人事和企业管理工作,担任过区属企业中层干部,市属二档国有企业副职,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经在全国数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和学术论文约10万字。
本期责编:小 山
驻校编辑:王建皓
——投稿邮箱:qcsk2019@qq.com
青春诗刊 Youth Poetry
Welcome to join us
《青春诗刊》常设栏目主要有:大学生诗潮、实力诗人、当代诗坛、诗坛五人行、青春回眸、探索发现、巾帼情怀、诗海拾贝、古韵流芳、诗歌评论、散文小说等栏目!请作者将自己未在他处发表过的原创诗歌作品1-9首(3首以上请附100字内个人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递至本刊邮箱。为符合选稿发表要求,我们可能会针对某些初学者的来稿稍作修改,如不同意,来稿时请注明。被录用稿件正常7-21天内会刊登在公众号,期间切勿一稿多投,录用后不再另行通知,请关注公众号查阅,逾期可另投他处。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若发现,一律删除。一经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即视为作者已默认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首发权利,不再另行说明。
请关注我们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