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份“管弦乐队指南”,请查收
交响乐和管弦乐,经常被模糊成一个概念。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它和“交响乐”的关系又是什么?——许多人或许都曾为此困扰过。小库今天想说说这两个经常让我们傻傻分不清的概念。
交响乐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交响乐就是大型管弦乐套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其实管弦乐是一种编制,是由管乐、弦乐,及打击乐组成的,当然有时也会加入一些特色乐器;比如,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就是典型的管弦乐作品;
我们有时会看到的民族乐团演奏,也称为民乐管弦乐作品。比如,何占豪老师谱曲的《胡腾舞曲》就属于民乐管弦乐作品。
究“管弦乐队”这个概念,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音乐家:蒙特威尔第。
“管弦乐队”的诞生Claudio Monteverdi
蒙特威尔第作为意大利作曲家,在他所处的时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带动了思想文化的发达,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如群星璀璨……从这样天才人物的思想和精神营养中成长起来,蒙特威尔第成为了宗教音乐的彻底改革者,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可以说,他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中的体现。
一部音乐史,几乎就是人声和器乐这两个方面的此起彼伏和交融配合。十六世纪,器乐的发展出现了和声,这令乐器的功能和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不仅仅是人声的伴奏和附庸;在蒙特威尔第手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的歌剧中,第一次出现了独唱和二重唱以及乐器的独奏。
准确的说,歌剧并不是蒙特威尔第的创造;然而,蒙特威尔第对于歌剧的贡献,绝不亚于1600年佛罗伦萨第一部歌剧《犹丽迪西》的创作者贝利和卡契尼。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就被视作是歌剧划时代的一个分水岭,以崭新的“威尼斯派”的形态,和之前的佛罗伦萨派区别开来......
这两派的根本不同,决不仅限于活动地点的差异,更是在于歌剧自身的革新变化。在《奥菲欧》中,蒙特威尔第放弃了风靡一时的古琉特琴、古钢琴和吉他组成的合奏(佛罗伦萨派的歌剧就以这几种琴的组合为伴奏),创造性地扩大乐队编制,引入了丰富多样的管弦乐器——包括长笛、小号、竖琴、管风琴、簧风琴、低音古提琴、萨布克号等四十余种。可以说是蒙特威尔第创造了管弦乐队,从而将歌剧的艺术形式提升到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地步。
另外,不仅仅是高度的艺术价值,《奥菲欧》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正是蒙特威尔第,令歌剧这种演出于国家大典、贵族婚庆,仅仅只是上流社会用以点缀生活、消磨时光的方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大利:“歌剧的摇篮”“平民”歌剧院
在1613年蒙特威尔第到来之前,威尼斯没有一座室外歌剧院;1637年他推动建立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第一家“圣卡夏诺大歌剧院”,之后便连锁反应般建起了12家一般民众都可以观看演出的公众歌剧院……
之后,歌剧和歌剧院从威尼斯走向罗马以及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乃至整个欧洲,愈发为民众所喜爱。即使是在现在,提起歌剧艺术我们还是会首先想到意大利这个“歌剧的摇篮”;可以说,正是蒙特威尔第让意大利的歌剧屹立于世界,并在几百年历史长河的激荡中乘风破浪、长盛不衰,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意大利的各大歌剧院
从宗教走进世俗“哀歌”人的情感
蒙特威尔第一生创作的歌剧很多,除了一些牧歌和经文歌曲,留下来的只有《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乌里塞还乡记》和《阿丽亚娜》的几个片段。
其中最动人的应是那首“哀歌”。1608年,他不得不奉命为王子的婚礼写作一部叫做《阿丽亚娜》的欢庆歌剧;然而,沉浸妻子刚刚逝世悲痛中的他并无法将自己的感情完全从音乐中剥离。于是,他特意谱写了一段哀婉动人的“哀歌”。
大抵人类的哀痛总有共通之处,这曲“哀歌”的宣叙调风格被认为是整个17世纪单声部曲调最富于表现力的最高范例,魅力长存。罗曼·罗兰评价蒙特威尔第说,他属于“一类富于感情色彩的作曲家”;这是相当准确的。对于情感的重视不仅使得音乐世俗化、走进普通人的中间,也最接近艺术的本质特别是音乐的心脏位置。
蒙特威尔第的音乐并不缺少教堂音乐的宗教意义,然而除去神圣,他的作品更多了世俗真诚感人的情感;即使是弥漫着宗教的香火,也是吹拂了人世间的烟火气的。用自己的歌剧艺术,蒙特威尔第将音乐发展到了辉煌的巴洛克时期。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音乐的新时代,就在他的旋律起伏摇曳间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