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勇“经方治疗胸痹眩晕案”
《经方》杂志
经方治疗胸痹眩晕案
作者/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孟某,男,63岁,
初诊时间:2016年6月27日。
主诉:反复后背心发酸发紧8年,心慌2年,加重伴头晕1个月。
现病史:2008年患者因后背心发酸发紧,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心梗,给予冠脉支架植入术(具体不详),术后仍反复发作后背心发酸发紧。2年前患者出现心慌,以心前区为甚,连及胃脘部,每天发作,未于特殊处理,1个月前心慌加重,甚可持续一整天,并出现头晕,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后背心发酸,发紧,劳累、走路(超过20分钟)必诱发,心慌持续性发作,伴心跳欲出,全身乏力,又畏寒又怕热,头晕,起则发作,时有烘热汗出,头颈部汗多,夜间盗汗,大便1日1次,偏稀。
查体:体形略胖,口唇紫暗,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胸痹 眩晕 瓜蒌薤白半夏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
治疗: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瓜 蒌15g,薤 白45g,清半夏15g,茯 苓40g,
桂 枝20g,炒白术20g,炙甘草20g,肉 桂10g。
4剂,日1剂,水煎服,分3次早、中、晚温服。
二诊:头晕基本已愈,后背心发酸发紧稍好转,仍有自觉心慌,大便1日1次,成形,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沉细。
治疗:守原方。
加白酒20-30ml,与药同煎,8剂,日1剂,分3次早、中、晚温服。
三诊:患者述服药4剂后头晕已痊愈,服药6剂后无心慌,后背心发酸发紧亦愈,走路亦无诱发,烘热汗出好转。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按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方 瓜蒌实捣 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诸多医家以本方所主乃胸痹兼有痰浊者,乃瓜蒌薤白白酒汤之重症也。如清代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说:“胸痹而至于不得卧,其痹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前方加半夏,逐其痰饮。”但陈修园《金匮方歌括》中有云:“加半夏一味,不只涤饮,且能和胃而通阴阳。”对此,李彣在《金匮要略广注》中有更详细的论述:“盖不得卧者,阴阳之气不通于内外也,经脉以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半夏入少阳经,为运转枢机之剂。”而莫牧士在《经方例释》中则说:“以不得卧,故取半夏,取<灵枢>半夏秫米汤之意。”笔者临床体会到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方证是:胸痹之胸闷,胸痛彻背或后背心发酸发紧。本案中患者后背心发酸发紧,劳累、走路(超过20分钟)诱发,口唇紫暗,舌淡红,苔黄腻。本案患者虽无明显胸闷,但后背心发酸发紧,犹如胸阳不振,痰浊闭阻所致胸痛彻背之象,故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方中瓜蒌、薤白宽胸,白酒助二药而通阳,半夏调阴阳兼以化痰,全方共行化痰通阳之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中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 四两,桂枝去皮 三两,白术 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痰饮阴象,阻抑其阳,用此阳药化气,以伸其阳,此正法也……<灵枢>谓心包之脉,是动则病胸胁支满,然则痰饮积于心包,其病自必若是;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水精于土也。”认为此乃阳虚,痰饮阻于心包经脉,水精不得布所致。汪石山在《医学原理》中说:“此乃因吐下后以损中气所致。”认为是由于中气不足所致。程应旄在《伤寒论后条辨》中谓苓桂术甘汤:“盖补土伐水者在此,壮卫和营者亦在此。”众多医家以之为阳虚水饮之证。笔者临床体会到苓桂术甘汤的方证为: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心悸,常晨起、夜卧、饱食后发作;有气向心胸或咽喉部上冲,胸满,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本案中患者头晕,起则发作,乃水饮内停之象,投以苓桂术甘化饮通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前4剂药没加白酒,(后背心发酸发紧一症)收效甚微,后8剂药加了20-30ml白酒后诸症得愈,瓜蒌薤白之剂,得白酒则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