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 土地和生命的歌者

吉狄马加 彝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

  专题 民族作家新一代
  时令已是金秋,花的世界灿烂如春。清可绝尘的桂花、令人神清气爽的菊花、如火如荼地开着的山茶花、芬芳美丽满枝桠的茉莉花,沸沸扬扬如飞雪的芦苇花……争先恐后地绽放着,一同烘托着美丽的秋。
  其实,多民族文学俨然一个百花园。令人欣喜的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作家梯队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齐头并进,一位位少数民族作家紧扣时代脉搏,书写出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作品,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充满文化自豪与文化自觉的笔触从民族历史文化纵深中发掘创作的资源,作品在贴近现实和挖掘深广上都得到加强。
  值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成立30年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一位位耕耘在民族百花园中的作家,这里有成名已久的“老”作家,也有崭露新锐特质的文坛新秀。他们以多年的积淀喷薄出对于现实的认识,或者以敏感的视角切入人性的本真,都为少数民族文学增添多维的色彩。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多样化、创作思想多元化,一如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给中国文学的画廊增添着新的色彩、新的期待。

文 本刊记者 余玮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首藏族歌曲《康巴汉子》广为传唱。极少人知道,其中这首经典歌词的名句“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就来自彝族诗人吉狄马加1987年发表的力作《骑手》中的诗句。随着歌曲的广泛流传,这一名句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界限而成一种精神的写照,尽管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句名诗的作者是谁。
  提到新时期的彝族文学,总是与吉狄马加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走近他,记者才知道,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吉狄马加,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擎起了彝族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第一面大旗,而且他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性诗人。与他聊天,浓浓的诗人气质扑面而至,一个彝人汉子豪爽和率真的“锋芒”毕露。难怪著名诗人流沙河说:“吉狄马加的诗使我惊奇,使我看见灵魂在跳舞。” 
  他胖胖的身子坐靠,更确切地说是陷在沙发上。或双目闭合地沉思,或激情飞扬地畅谈,很有气场,整个讲述充满诗性,显然他是一个感情丰沛的人。与他侃诗,让记者回到自己的文青岁月。他坦陈:“诗歌创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我想我只要活在这个世界,诗歌就是我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换一种方式说,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诗。”在记者的心目中,吉狄马加就是一个嫁给诗的男人。 
  根深植于大凉山的土壤
  刚一落座,记者就提出如何称呼他为好。吉狄马加笑言:“我们的名字一般是父子连名。我的全名是吉狄·略且·马加拉格,简称吉狄马加,把我父亲的名字省了。我姓吉狄,名马加。名字就是一个符号,你喊我马加就行,这样方便一些。”
  吉狄马加的故乡在四川大凉山,那里森林密布,江河纵横。有人说:“那是一个春天永远栖息的地方。”吉狄马加则说:“我生活在四川的大小凉山,那是一个彝族居住区。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对吉狄马加来说,他的大部分创作灵感来自大凉山。 
  小时候,他经常游走于大自然和城镇之间,有时盘桓于山巅、村寨,或到瓦板房下、到火塘旁,和彝人饮酒歌唱。在积淀感觉的过程中,他会突然感到心灵的震动,找到那个诗魂和彝魂的结合点。在只有16岁的时候,他就会用诗句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彝语和汉语中,同时找到了语言中最为精妙的美。 
  “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要结束,要找到一些很好的诗来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我得到的第一个外国诗人的作品就是普希金的诗。很偶然得到这样一本诗集……当时读着普希金的诗,我大概只有16岁,读后非常震惊。他所表达的对自由、对爱情,对伟大的自然的赞颂,完全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吉狄马加强调,是读普希金的诗集改变了自己,自那一天起立志当一个诗人。 
  1978年,吉狄马加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大学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吉狄马加说,当时大学的图书馆的书很受同学的欢迎,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都不容易借到,这些书一旦被借出图书馆,要再回到图书馆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常常是一个同学借到,都会在他身边要好的同学间相传。在吉狄马加的记忆里,在他上大学期间,图书馆的书在他身边周转的时间最多也就两到三天。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精神复兴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那时,诗歌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梦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情怀。“那个年代正是‘文革’的那10年,精神生活比较匮乏,要找到很多很好的文学读物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到了西南民族学院的时候,我真正读到很多重要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它们开启了我重要的人生道路,我开始思考人的生存状况,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进行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 
  当年,从思想解放与意识形态启蒙走出的中国先锋朦胧诗人,其诗作晦涩难懂早已是文学评论界不争的事实。细读吉狄马加早年的诗,有一小部分受到了朦胧诗的影响,吸收了朦胧诗的写作技巧,但并非他的主体风格。吉狄马加在这场诗创作探索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表达方式——彝人的身份、直白叙事的诗性表达,抵达自己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如今,在他的诗里看到的几乎都是最朴素、最简练、最自然的词汇:太阳、高山、原野、大地、翅膀、灵魂、歌谣……看似脱口而出,其实是经过长久的积累、沉淀和锤炼,组合出特别的魅力。

(0)

相关推荐